這個話題其實可以拓展到如何學攝影,如何了解光與色...說實話很多學藝術設計的同學也都不得不從光與色之間的關系開始,而在這方面我是挺幸運的,首先我在中學的時候物理基礎好,對于掌握來說了解原理永遠是最重要的一步,我能了解很多光的特性與原理;其次在美術方面我想我小學時候曾經是班上最早一批學美術的,以后的日子里也不知不覺的關注了色彩的各種知識;最后在我學這些運用之前,我有一段時間特別熱衷于攝影,對拍攝時的各種影響和最終呈現的效果記憶猶新。
然后通過李濤老師鋪就的Photoshop高手之路,我進入了這設計的領域。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在每個人的眼里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吧,我們有許多的視錐細胞,它們從眼睛前部接收光并發生電流,傳到我們的大腦里進行處理,這其實就是一種信號的轉換;同樣,在計算機里,我們通過攝像頭來采集光的信息,并壓縮轉化成像素,于是在這其中就出現了不同設備的轉化效率,但最高的采集設備也無法把每一個細節保留下來。于是最通用的RGB應運而出,但這又有其他色彩標準的,如更廣色域的Lab,運用于紙面印刷上的CMYK...我學的整個設計就是從RGB開始的。
我們主要用 Photoshop 處理的是位圖,也就是由一個個像素點構成的圖形。而像素點顏色只有三種,所以理論上只要你把畫面放到足夠的倍數,一個一個像素的修改,你是可以做出任何結果的(一個梗,Photoshop 最無敵的技巧是什么?放大兩百倍拿畫筆一個一個的扣)。
而你只要記住了色彩的疊加原理,那Photoshop 里面的 [A]最重要的畫筆你就能用出截然不同的境界來。 [B]其次是通道,很多時候你在一個層層疊加的圖像上修改起來是很困難的,這時候用通道分解成不同的層次,在某一個層次上修改,既巧奪天工,又省時省力。
但我最后還是發現實際上運用的時候更多的還是采用實用主義,比如說最簡單RGB分類吧,你在不同的設備上還看起來不一樣,adobe有他家的標準,與另外的sRGB標準還不一樣;另外在RGB轉CMYK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色域外的危險色,那這時怎么辦呢?
[^1]事實證明人們最終選擇的是合理的,現在很多設計師對色彩放任,從網頁端的不同瀏覽器對顏色的適配就是大問題,再轉向千奇百怪的移動端,因此你發現了絕大多數的設計顏色其實都是直接在一個范圍內波動的,在鮮艷度(飽和)和明亮度(明度)上都不同設備不同效果。(所以這也是設計師們喜歡蘋果設備的原因,統一的設備效果)
[^2]還有一點也體現實用主義的是能從網絡上獲得的東西不造輪子。閉門造輪子是很危險的,現在網絡上有大量的分享作品,你需要一個使用的圖標用 Illustrator 做出來是好,但花的時間可能是一天,而你花幾塊錢最多幾十塊就能買你一天的工作量,你說是不是很劃算?
以上也是我在學設計中遇到問題,希望給想嘗試學習的人有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