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讀了季羨林大師的散文,因為文風樸實情感細膩,讓人一度覺得是在聽一位老者回憶以前的事,漸漸能把他們從書中剝離出來,不再是高高在上書中的人物。
時間久了, 這個習慣保持了下來,直到最近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直接就是把作者放到黃土地上,看著他走過一個一個景點,有著許許多多的人生感悟。
這么一來就明顯感覺到兩人性格極大的不同,季羨林大師對萬事萬物,更多的是一種包容與珍惜感恩的心態,我覺得這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我讀的兩本大師的散文都是大師80歲左右的作品,另一個原因是大師經歷過中g從殘破到被狼狽踐踏,再到奮起昂首的過程,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再一個可能跟大師研究梵文也有很大關系。
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同,大概率是作于40歲左右,有著最優秀的學識與體力,對代表著中g某個古代某時期,這些景點的符號,有一些疑問不甘與慨嘆。
這兩種風格與思想情感各有風骨,都是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沐浴者與優秀傳播者。
更喜歡《文化苦旅》的前半部分,把莫高窟、道士塔、陽關、鳴沙山、月牙泉、柳侯祠(柳宗元)、白蓮洞、都江堰、三峽、洞庭湖、廬山、周莊、同里鎮、狼山,就如講故事一般,關于它們的前世今生,名人蹤跡,歷史故事一一道來,其中包含有作者自己的感慨與感想。
如果只是景點景色的描述,那不過是景點的宣傳冊而已,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慨,景色便有了真正的色彩與情感,景色中便有了人文與三觀,從古至今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與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不由讓人沉思與展望。
這是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從此再出游,景色便不單單是景色,更是一個一個承載著無數鮮活生命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