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一篇著作叫《貧窮的本質》,乍一聽名字,你覺得揭示了獲得財富的奧秘嗎?
其實,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印度的故事,作者認為,世界物質是極大豐富的,足以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注意是每一個人。
那為啥印度人還有很多吃不飽肚子?
因為美國人浪費糧食,因為中國人養寵物,所以從某種角度講,是因為分配不均。
印度之所以窮,作者提出了兩個主要觀點:一、人的認知。二、人的認知。
你可能會好奇,這不等于沒說。
那我們展開談一談。
一、人的認知
印度父母對教育的認知局限,父母認知水平不高,不認為孩子需要打疫苗,需要多讀書,他不認為這是財富的密碼。因為他的父母就是這樣教他的。所以,印度的小孩,對知識就是財富并沒有清晰而堅定的認識。這一點作者做了大量了調查,并想方設法誘導家長把小孩送到學校。其實這并不完全歸結于父母,他們連肚子都填不飽又怎么去思考投資長期收益那?
所以,一個主要結論就出來了,越窮越短視,越短視越窮,陷入了惡性循環。
解決方案是什么?中國給出了答案:國家大力宣傳,政策引導,實在不行強制九年義務教育,把國民素質拉起來。這就行了嗎?不,貧窮是根,解決了貧窮問題,短視的人群才會真正騰出腦袋來思考投資教育,為后一代過好日子去投資。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國家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消除絕對貧困。
可隨之而來另一個問題,孩子不想學,學不會怎么辦?
提高國民素質要讓小孩子掌握基本技能,而不是從小就想彎道超車。中國的父母就犯了這個錯誤。做回基礎題,其實已經可以拿到80%的分數了。到中國的父母為了比,會給孩子報奧數,象棋,各種班,到最后往往精力難以分散,什么都學不好。
要我說,孩子要打好底子,有一個愛好特長足以。剩下的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吧。能在一個領域持續深耕20年,后20年即使吃老底也還不至于餓肚子。
二、人的認知
保險這東西,我相信80%中國人弄不透徹。那我換一種說法。社保公積金,這就相當熟悉了,在社會里的,總多多少少有所了解。
在印度,缺乏這個東西,人們舍不得拿出工資的一部分為自己的未來及風險預存。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一共500塊工資,里面吃喝拉撒全都得用,一地的雞毛蒜皮還買保險。
但中國政府強制要求企業和個人購買保險,這就解決了社會保障問題。其實每個人是社會這個大機器的一部分,一旦大批零件不能正常工作,機器就會癱瘓。所以,保險是社會向上發展,機器提高產能的必備要素。
總的來說,作者描述印度的倒霉事,分析原因,提出解決方案,看似平淡,但卻是國家乃至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
生在華夏,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