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個90后在車后座跟我說,“喲,您還挺前衛,還聽周杰倫呢!”
我:“周杰倫是我們80后的偶像吧...”
是的,我是80后,謝謝你的提醒
最近,
工位上,手中拿著新來單位的實習生簡歷,出生年月欄赫然寫著:1998年。
“來吧來吧,相約98”我差點唱出來...
是的,我是80后,謝謝你的提醒
最近,
翻開《瓦爾登湖》,第18節:我都34歲了。都說40歲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了。
2017年,我距離世界的主人也還有..
是的,我是80后,謝謝你的提醒
坦率的講,電影院里我最喜歡的還是一桶爆米花。“幼稚!”
坦率的講,拿起紅白機的時候,我還會玩上一天不休息。“幼稚!”
坦率的講,我高考的分數低真的是因為發揮失常。“幼稚!”
“我不要!”
“護頭”的兒子一直長到3歲,剪頭發的次數也是三次,一次是生下來剃胎毛;一次是1歲的夏天,趁他睡著,一毛不留;一次就是今天。
頭發已經可以梳起小辮子的他,一會兒,擺出生氣的架勢,戳在哪里,不忘時不時怒視我一下。一會兒,又裝出一副可憐要哭的樣子。突然發現,用裝可憐和生氣來應對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是從小就學會的“技能”啊。
“嘟嘟,今天家里只有我和你,你頭發已經長到擋住眼睛了,今天要理發了。”“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
“來,過來兒子。”我拉住想要跑掉的兒子,爸爸問你:“為什么你不喜歡剪頭發呢?”他沒理我,只是一味要掙脫我。
“是不是因為你怕頭發扎到你啊?”兒子點點頭。
“嘟嘟,頭發可能是會扎到你一下,但是,爸爸向你保證,用最快的速度幫你剪好,不會很扎到你。不用怕,爸爸在。”他半信半疑的又點了點頭。
當我打開電推子,他哇~~一聲就哭了。
雖然那是一只號稱只有40分貝的安靜電推子...
我抱住他,“嘟嘟,不用怕,來跟爸爸一起喊:我不怕!”
“...”
我:“來一起喊,我不怕!”
兒子:“我不怕”
我:“什么?我聽不到!”兒子提高了分唄:“我不怕!”
“聽不到!”
兒子:“我不怕”
“大聲點!”
“我不怕。我不怕!”與此同時,我已經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頭發落在地上,他看到又要開始哭。“跟我一起喊,我不怕!”
“我不怕!”...
原來3年都未曾完成的任務,今天的一個“同步叫喊”,可以完成。
竟然還完成的,這么迅速,這么“簡單”。
原來我兒子不是個膽小的男孩子。
原來我可以幫他做到的,比我想象中多那么一點。
這事情,他媽媽做不到;這事情,我從沒期望可以做到;這事情,就好像這世界上沒人能做到...
Step 2洗澡
如果說剪頭發是三年來難以攻克的高峰,那么用噴頭洗澡就是高峰中喜馬拉雅。
因為噴頭噴涌而出的水柱,碰到兒子,就會給他造就一個強力催淚和高音效果。這效果也是從0歲持續至今的。3歲的嘟嘟,洗澡從來就是在澡盆里,媽媽用毛巾幫他。
衛生間噴頭的水柱是與他絕緣的。
今天,看著滿頭滿身頭發碴,馬上要哭出來的他,
我想試試...
“嘟嘟,這噴頭沒什么可怕,爸爸用他給你沖,一下就干凈了!”
兒子:“不要,我怕!”
“剛才你剪頭發不是都沒有怕么,這個不用怕的。”
兒子:“我害怕!”
“這樣,我先沖了給你試試,不行我們就不用它。可以嗎”
“嗯...”
“太熱了!”兒子哇~~的一聲,終于大哭出來
“對不起兒子,爸爸馬上調涼一點...”我手忙腳亂的調整水溫。
“不要,我不洗了,嗚嗚嗚~”他的身體在發抖,這次是真的害怕。
我:“嘟嘟,你相信爸爸,還跟爸爸一起喊,我不怕。爸爸在這,你不需要害怕的!”
“我怕!我怕!嗚嗚嗚~”
上面的重復,大概5個來回之后,嘟嘟開始跟我一起喊,并最終克服恐懼,完成了只用噴頭沖澡。甚至,嘟嘟拿起噴頭一直玩啊玩,不肯洗完...
反思整個過程,從全家人都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我和兒子共同完成;從一個羞澀的男孩,到開始大喊為自己壯膽;從一個孩子到另一個孩子;
我除了驚訝于孩子本身的潛力,還有更多的就是對,人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和恐懼的思考,父親要給孩子些什么?
被認為自己還是孩子的80后,轉眼間,大都為人父母。好像沒等備受關注,就一下子過渡到了幕后工作。他們中很多人沒機會成長到位就已經被推倒教育下一代的位置。(這完全是趕鴨子上架啊)
回想在我遇到困難尋求幫助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人只有自己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靠別人,永遠不行。”
那一刻,我感覺的到是一種莫名的力量。
是啊,某種角度講,因為我們弱小,我們總想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也就導致了我們可能更加重視集體、珍視人情。
為什么現代人越來越顯得冷漠,缺乏集體主義?就是因為個體不斷崛起、強悍,不再依賴于原有的集體啊,人情啊這些,更多的是基于個體利益的公平合作、平等交換。
80后這一代尚且已經向這個方向過渡。那么,10后的這一代,在未來是否還可以緣于弱小,而依靠父母、朋友和集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獨立精神恐怕就是他們從小就應該練就的生活態度吧。
作為一個曾經的孩子
兒子,爸爸想給你的是一份看不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