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談論著一個問題,醫患關系為什么這樣惡劣?每個人都在發表著自己的觀念,或多或少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在表達著自己的觀點,似乎每個人有著被傷害的經歷,都是受害者。不能說誰對誰錯,感覺人人都是受害者。
我是一位醫務工作者,從事這職業二十年左右,要說工作中沒有一點委屈是不可能的。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只要是職場中人誰沒有受過委屈吃過苦,所謂“干一行怨一行”這樣的道理放諸四海之內都說得通。
不過,平心而論,經歷了這么多年工作生涯,反思醫學,覺得如今的醫患關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存在。
醫者把病人想得太聰明。
至今還記得這樣病例,一位病人考慮是盆腔疾病需要憋尿查B超,值班醫生告訴病人讓他將小便留著,到時來檢查,這樣的說法在臨床是正常的。結果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早晨正在交班時,病人捧著滿滿一痰盂小便來檢查,全體醫護人員無語。
還有位醫生從門診初調到病房,某天值班,有位病人發燒需要用藥退燒。翻看該病人之前的醫囑都是用消炎痛栓外用塞肛的,就親自將藥送到病人床頭,也問了病人是否需要幫忙,病人回答說自己可以,結果半小時后護士復測體溫,體溫沒降,再一問病人說藥已吃了,嚇得立即匯報護士長主任。這種情況下似乎不能說病人笨,只能批評醫生工作不負責。
從前瓶裝的藥里面有干燥劑,這是很正常的事,很多食物里其實也有,結果在臨床上就遇到過病人將干燥劑當藥吃了。有時候,醫者認為很簡單的事情結果病人就不知道。所以,雙方都覺得無辜。有的病人你說多了,他會說你輕視他無知;不多說吧,他恰好不懂,結果出事了。這其間如何拿捏還真是需要技術含量。
病人將醫者想得太神圣。
老實說這么多年工作經歷也煉就了火眼金眼,但凡病人一開口,基本也就知道對方有什么需求。不是說有多厲害,實在是“吃一塹長一智”。其實病人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盲從型。這種病人到了醫院智商就變為零,別管他得病之前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到了醫院一切都希望醫護人員給予照顧,甚至連喝水怎么喝,喝多少都要一一教起。不信,到輔助科室走一下就會明白。這樣的病人事無巨細都要交待清楚,不能怕麻煩。一類主見型。這種病人無論你說什么,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說法。不必和他爭論,一定要尊重而非計較,必要時直接征求他意見,然后加以補充。當然這只能針對病情不重的病人,不能怕丟人。其實彼此只要開心,多做就多做些,少做就少做點。沒必要計較太多。
醫者非養生典范
在病人眼里,醫者就是神,可以解除病痛,似乎無所不知。既然這樣醫者應該不會生病,而且懂得保養,更是長命百歲。事實上,醫者從來都是“思想上巨人,行動上侏儒”。每天苦口婆心告誡病人要生活有規律,有保持情緒平穩,要多運動多喝水。實際上醫者自己生活從來沒有規律,每天起早帶晚還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因為生病從來都不是按時的,天災人禍隨時隨地就會來,疾病也是無時無刻在發生。不是這個病人疼了就是那個病人痛了,醫者要像超人一樣隨時隨地出現在病人面前。既然從事這個職業就得付出與之相應的代價,因為生命是世上最寶貴的,容不得半點錯。所以每天都是提心吊膽如履薄冰,這樣的情緒之下,生活質量可想而知。至于說到多運動多喝水,最簡單的往往是最難的,每天吃喝拉撒都沒有個準點,還談什么多運動多喝水。
這樣說來,看上去前途是一片黑暗,似乎無路可走。其實也不是這樣的。
有句話很俗,世上沒有買不到的東西。我很認同,人心,人的感情都是可以買得到的,只不過,這買,不是用金錢,而是用誠意。若是心里真的裝有病人,相信病人也投之以尊重。就如同病人,若是真的相信醫者,醫者也一定會報以全力以赴。
疾病很多時候源于內心,然后才外發于表。而醫者父母心,就如同不是每個做父母的都能找到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請一定要相信,醫者本心都是希望治好患者的。
"n",??S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