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荒島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學習《詩詞句子的句法》。
我們了解了詩詞的句子結構方式,就會更加容易掌握詩詞句子句法。
詩詞的句法特點主要有三種:倒裝句、省略句和句子的組詞順序的靈活性。
一、倒裝——詩詞倒裝
倒裝是相對現代漢語句子結構的通常順序而言的。
現代漢語的句子結構通常是:(定語)+主+(狀語)+謂+(補語)+(定語)+賓語。(括號部分可有可無。)
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說主語和謂語是句子的骨干成分。
有了主語和謂語,就成了句子。
有時候主語還可以省略,但謂語是不可以省略的。也就是說,要有了謂語就能成句。
其他如定語、狀語和補語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不是每個句子都必須具備的。
至于句首狀語和句尾語氣詞,也只是某些句子的特定的情況下才使用的。
近體詩、詞的句子往往不按照上述的語序構成,而使用倒裝之法。這里與古文里面的倒裝并不矛盾。
下面,我們具體講倒裝句的具體形式與運用。
近體詩句和詞句的倒裝表現為:成分的倒置、分句的換位和跨句錯綜組合三種形式。
1、成分倒置
【成分倒置】就是所謂的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外出。簡單的講,就是指句子成分不按照通常的順序來安排。借用一句臺詞,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我們來看實例。
比如:“人影窗紗”這句就是倒裝句。
那么順過來是“窗紗上有個人影”。
再比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王維的,也是倒裝句。
順過來就是“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這是成分倒置。
2、分句換位
【分句換位】就是表示因果、條件、假設、承接等關系的分句位置前后倒置。
來看例子,王維的《觀獵》首聯:“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這一聯,按照事理有前后承接關系,應該是“將軍獵渭城,風勁角弓鳴。”
再看蘇軾的《題林西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前后因果關系的,順過來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
3、跨句錯綜組合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這樣一個復句,既有分句間的換位,又有成分的倒置,交錯組合。
這種倒裝句式近體詩少一些,詞里面比較多。因為詞對于聲律的要求更加嚴格,而對語法的要求相對近體詩來講就稍弱一些。
來看實例:“朝聞游子唱酈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順過來是“昨夜微霜,今朝聞游子唱酈歌。”
倒裝句就這么三種形式,普遍用的廣的是第一種成分的倒置。
比如:“旗卷東風”其實是“東風卷旗”。
詞是第二種,至于第三種用的不是很多。
那么,使用倒裝句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好處呢?
使用倒裝句的原因,總體來說是為了適應格律的需要和突出重點,具體分析有存在種種不同的因素。
有為了押韻而倒裝的。如:“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這里“西東”是倒裝,本應是“東西南北”的順序,單為了押韻【一東】而倒裝“西東”。
還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詞匯都可以倒裝,倒裝后要通順,而不是晦澀不通的,這點很重要。
為了押韻而倒裝的例子,在唐代以前的詩歌中也有很多的應用了。
比如:“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這里“裳衣”就是為了押韻而倒裝。
還有為了平仄而倒裝的。
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里“琵琶馬上”是倒裝,應該是:“馬上琵琶”,但是不倒裝就不合平仄了。
再有“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
這是兩個倒裝句,如果順過來是:“風折筍垂綠,雨肥梅綻紅。”就不合格律了。
還有一種是為了對仗而倒裝的。
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順過來是:“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凄凄。”這樣一來就全亂了。
再比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這里“八百里”是指牛,牛又稱為“八百里駿”。
如果順過來就是:“麾下分八百里炙”。這樣就與下句對不上了。
再有一點就是為了突出重點而倒裝。
比如:杜甫的《秋興》(第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這是倒裝句,如果改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語法上面是通的,但是詩人的本意是在于強調當時京城景物的美好,說長安的稻粒、碧梧都非比一般,是宮中鸚鵡啄余之粒,是鳳凰經常棲息的枝頭,所以為了突出這些重點而采用了倒裝。
再有比如:“十年馬上春如夢”。
何為“春入夢”呢?是說人當春天也像在夢中一樣,假如順過來,就是“如春夢了”那就是人像在春夢中一樣了,所以這樣側重點就不一樣了,為了突出重點而倒裝。
以上這些是詩詞里面倒裝句的原因、分類,其實詩詞里面的倒裝往往是綜合的適應于音韻、平仄、對仗和突出重點這些方面的。
那么倒裝后的好處又是什么呢?
詩詞里面多用倒裝句,不僅僅在于適應格律等,而且這是一種修辭手段,倒裝可以造成某種意境美,渲染某種氛圍,突出某種形象或者強調某種意義,從而增強語言的表達力度,還可以造成一種形式美,添加詩的情韻,產生特殊的修辭功能和描寫作用。
這是倒裝在詩詞里面的運用與效果,倒裝需要仔細領會與慢慢錘煉,倒裝后切記晦澀不通,望大家多多努力學習。
二、詞語的省略
詩詞的字數有限,這就要求使用極其精準、精練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因而多用省略句。
而詩詞的省略句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虛詞的省略和成分的省略。
1、詩詞虛詞的省略
詩人造句,很少使用虛詞,詩句間的語法聯系和語氣要靠讀者去領會,這樣一來就使得句子簡約整齊而且具有詩意和情味。
結構助詞“之”古體詩歌里面偶爾為湊足音節才使用,語氣詞除了“兮、些、止、哉”以外,通常不用。
“也、矣”只在個別篇章里才用,時態助詞在古漢語詞匯里面本來就是沒有的。
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來看,近體詩句和詞句經常省略了介詞和連詞。
A、省略介詞
比如:“把劍起蒿萊”這是省略了“于”,應該是“把劍起于蒿萊”。
再比如:“城闕輔三秦”是省略了“以”,應該是“城闕輔以三秦”。
知道了詩句里面經常省略虛詞的特點,就會有助于準確的理解詩意。
B、省略連詞
再比如:《錦瑟》的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是省略了“中間、并且、而且”等連詞。
有時候,詩詞里面也會出現虛詞,但必須留意,那些詞有的已經作為實詞了,而不是虛詞了。
比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的。
那么這里“以”就不是介詞了,而是作為動詞了,這是詞性活用。
而“之”這里是代詞,代指“禍福”。
2、詩句成分的省略
A、詩句經常省略主語和謂語,不少詩歌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因而字面上“我、我們”等第一人稱代詞一般省略不用,同時,在承前啟后對話等的語言環境里,作為主語的名詞或者第二第三人稱代詞也往往會被省略。
比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里,其實是“向晚我意不適,我驅車登古原,我感到夕陽無限好,正是它近黃昏的時刻。”這是主語和人稱代詞的省略,這樣的例子很多。
詩句里省略謂語,有種種不同的具體情況,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獨立成句,可以不用謂語。
比如:“身上衣裳口中食”,補上謂語就是“身上要穿衣裳,口中要有吃的。”
再有就是用了狀語而省略謂語。
比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省略了“用”。
承前啟后省略謂語的。
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遠近高低看各不同。”
再有,句子本身是個賓語,而前面省略了謂語。
比如:“青箬笠,綠蓑衣。”是“帶著青箬笠,穿著綠蓑衣。”
詩詞里面的省略句,基本就這樣,它言簡意賅,看似缺實際實整,往往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究竟省略的是什么詞語?
讀者如能思索弄清,就會有一種濃郁的詩情享受,感到饒有余味。
所以大家要仔細學習,在今后自己的詩詞創作中借鑒并逐步提高。
三、組詞的靈活性
就是大家都比較困惑的組詞、造詞。
究竟詩詞的組詞有什么規范呢?為何咱們許多詩友組合出來的詞語?不是組詞而是造詞呢?
這里面就有詩詞組詞的一定的技巧在里面。有些詩句里面,詞與詞的組合構造,不是按照習慣語法來組合的,而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但這種靈活性要通,其中暗含了一些技法與規矩在里面,如果不是這樣,單憑自己的意念來組合詞語,通則以;不通,則晦澀難懂,就為造詞了。
靈活組詞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名詞,構成偏正詞組。
而這種形式往往是構成動賓結構的主要形式,但在具體詩詞句子里面是偏正。
比如:杜甫的“月明垂葉露,云逐渡溪風。”
這是杜甫的《秦州雜詩》二十首的第二首的頸聯,那么這里“垂葉、渡溪”均是偏正詞組,而不是動賓。
因為主要表現的是:垂葉的露和渡溪的風。
那么主體是露是風這樣?垂葉是修飾露的,渡溪是修飾風的,主體是露是風,這樣在這個句子里“垂葉露,渡溪風”是偏正而不是動賓。
那么月明的明這里是形容詞活用動詞,由前面的動詞與后面的偏正詞組構成一個主謂賓結構,也就是“月明(垂葉的)露,云逐(渡溪的)風。”
這是【動詞+名詞】,構成偏正,而不是動賓的組詞形式。
2、動詞+【動詞+名詞】,構成復雜的動賓詞組。
這種結構在現代漢語里面是不可以的,在古代散文里面也少見,但在詩詞里面是常用的。
比如:“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燕子歸來銜繡慕,舊巢無覓處。”這是非常有名的李好古的《謁金門》上片。
那么這里“無覓處”是個復雜的動賓詞組,是指沒有能夠尋得著的地方。
而“銜繡幕”的組合的靈活性,我們來看:銜——動詞,繡幕——偏正。
那么這樣就是動賓了,而“銜【于】繡幕”這就是動補了。
3、名詞+名詞,構成的不是聯合而是主謂結構的形式。
比如:“山外青山樓外樓”這一句,其實是由兩個主謂詞組構成,而不是聯合。
是說“青山之外有青山,高樓之外有高樓。”
縮減后就是“山,樓”。那么“山是山外山,樓是樓外樓。”但不是“山外的那個山”與“樓外的那個樓”,而是“山外有山,樓外有樓。”
所以,詞句是并列復句,意思是指:杭州青山疊翠,樓閣鱗次櫛比。
正確理解了這句,也就能夠更加理解作者的本意了也就能夠進一步理解詩的意境的美妙了。
4、動詞+形容詞,構成動賓結構。
這種形式通常是作為動補詞組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動詞+名詞】是構成動賓的主要形式,那么【動詞+形容詞】是如何構成動賓的呢?
我們來看姜夔的著名的《揚州慢》: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這是姜夔揚州慢上片結句。
那么,這里“清角吹寒”的“吹寒”不是說凄清的號角吹得很寒,而是凄清的號角吹來了寒意。這樣,就構成了動賓,也就是說“寒”在這里形容詞活用了名詞。
這里說到了《揚州慢》也順便講一下化句。
姜夔的《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這兩句是化句。
杜牧“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與“十年一覺揚州夢,留得青樓薄幸名。”
二十四橋典故大家都知道的,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化句。
所以,化句要化魂,而不是文字搬來,這點后面會再詳細講的。
5、偏正詞組造成完整的句子。
就是形式是句子,實際是詞組。
比如:“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這是元稹借謝道韞比作自己的亡妻,從結構形式來看,可以看做是一個復句“
謝公最小/(謝公)偏憐女”,也可以看到是一個倒裝“謝公憐女”,但實際均不是元稹的構詞。
元稹的岳父是韋夏卿,是個官位很高的人,這里借比晉謝安。
謝安最喜歡侄女謝道韞,這里謝道韞又比做亡妻韋氏,所以這句是一個偏正詞組,也就是說“謝公的最小的偏疼愛的女兒”——這是“謝公最小偏憐女”。
而謝道韞,就是謝女,也就是“未若柳絮因風起”的作者。
那么,靈活組詞與詩意有哪些聯系或好處呢?
詩詞里面,語句的組合構造形式決定于詩意,反過來看,語句的組合構造形式也決定著詩意的表達。
比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里“長河落日圓”:一是長河的落日圓;二是長河這個地方的落日圓。那么,這里王維是取后者,因為作者是抓住邊塞風光而不是特意寫大漠和落日。
再來看一個例子——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這里“洗清秋”:不是洗了清秋,也不是洗于清秋,而是洗出來清秋。
還有一種情況是從詞義方面看,有些詩句的成分搭配,也表現出一定的彈性。
比如:吳文英的“殘寒正欺病酒,春寬夢窄,長波妒盼,離痕歡唾。”等等。
這樣的組詞很有情趣,也很唯美,更增加了詩詞意境的表達。
再有按照一些技法,諸如:移就、移情、推及、通感等技法組詞。
如:“燕飛寂寞醉鞍西陸”等等。
今天的課就先講這些,下節課我們學習《詩詞的語法特點》謝謝大家!
2017-07-27?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