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故事】古典詩詞入門難點之二:語法
《趣談詩改詞》
大家知道,詩與詞是兩種不同的文學樣式,前者在唐代發展到高峰,后者則在宋代達到鼎盛,故有“唐詩”、“宋詞”的說法。
實際上,詩與詞的關系極為密切。因為兩者都十分講究格律和對仗,唯一不同的是句式。詩歌的句式極為整齊,除有音樂美之外,還有建筑的美,而詞的句式則長短不一,所以詞也被稱為“長短句”。又因為詞是由詩發展而來,所以詞也被稱作“詩余”。
相傳,慈禧命人寫了一幅扇面,寫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料,寫的人一時疏忽,把“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間”字寫丟了。慈禧看了之后,非常生氣。認為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詩文。于是命人把寫字的人抓來,讓他當場念來,念不出就殺頭。
想不到那位寫扇面的人看了自己寫的詩之后先是一驚,既而靈機一動,對慈禧說:“老佛爺,非是臣寫錯了詩,而是臣根據王之渙的詩改寫的詞。”慈禧覺得新奇,連忙叫他念來聽聽。那人隨口念到:“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于是,《涼州詞》真的成了“詞”。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唐朝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題目就叫《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人將它改成詞,也很精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古典詩詞入門難點之二
語法
白話文與文言文的語法有很多差別,詩詞的語法與文言文接近,但又有很大的差別。一是因為在詩或詞的一句區區幾個字之中,要舒展相當豐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簡潔,凡是可以省去的字,盡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數、格律等要求的制約,有時不得不把詞的位置變動,或者改變詞性,突破常規句法。詩詞的語法相當復雜,初學者也難一時全弄通,可以先弄懂兩種常見的,一是省略,二是改變詞的位置和改變詞性。
最常見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詩的第一句中的"諸葛"是諸葛亮的簡稱;第五句中的"伊呂"是佐商湯王的伊尹與佐周武王的呂尚的簡稱;第六句中的"蕭曹"是西漢初丞相蕭何與曹參的簡稱。在詩詞中往往把春秋時齊國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鮑叔牙簡稱為管鮑,把漢朝的史學家班固和司馬遷簡稱為班馬,文學家揚雄和司馬相如簡稱為揚馬,在愛情故事中又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簡稱為司馬文君。
詩句中常常省略介詞、連接詞、動詞、副詞、謂詞等。例如:
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按常規語法應是"明月照于松間,清泉流于石上。"這里省略了個"于"字,并且把動詞的"照"、"流",和賓詞的"松間"、"石上"換了個位置,也可算作倒裝句。在詩詞中,常常把"于"、"則"、"而"、"有"等字省略了的。這種省略比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動詞、謂詞的句子就比較費琢磨些。例如:杜甫:《送遠》:"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鼙鼓。"這兩句的意思是:"故國猶遭兵馬之災,他鄉亦聞鼙鼓之聲。"又如,杜甫《喜觀即到》:"江閣嫌津柳,風帆數驛亭。"這兩句的意思是:"江閣久憑,嫌津柳之礙目;風帆漸近,數驛亭以慰心。"
詞的省略更是常見。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現將詞中省略的詞語用括號括起,表達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女主人)濃睡不消殘酒。(早晨女主人)試問卷簾人(今天
景色如何),(侍女)卻道"海棠依舊" 。(女主人糾正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詞中常常改變詞語的位置,所謂倒裝句。例如:
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一句主語倒置了,應是"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杜甫《秋興》:"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一句不僅主語倒置,而且目的語也倒置了,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有的詩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語的意思卻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里的"下揚州"是指到揚州去。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首聯:"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
近體詩,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詩人們常常對語序作適當的變換。例如毛澤東七律《送瘟神》第二首:"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國(神州)六億人民都是堯舜。依平仄規則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億"放在第一二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字,"堯舜"說成"舜堯"。"堯"字放在句末,還有押韻的原因,這首詩押下平聲二蕭韻。詞,語序作適當變換的更是常見。例如前面介紹過的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最后兩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為按詞譜這兩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聲望"字調個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第二句應該是"晚對長亭",因為詞譜規定這句第二字必須是平聲,第四字必須是仄聲,所以就湊合成這個樣子了。又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意思是:在這千古江山里,英雄孫仲謀,已無處可覓!因為按詞譜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語序需要作這樣的變動。
詩句中改變詞性也是常見的。例如:杜甫《漫興》"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第一句中的"糝"字原是名詞,即米飯粒,可是在這里卻作動詞"拋撒"解。這兩句的意思是:米飯粒似的楊花,拋撒在路上,像鋪上了一層白氈;小小的荷葉,點在溪面上,象疊起的青錢。還有名詞當作形容詞的,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詞,可是在這里"曙"用來成了形容"云霞","春"用來形容"梅柳"。這兩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陽一同從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樣;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著上春色。還有動詞作形容詞用,形容詞作動詞用,動詞作副詞用的,這里不一一例舉了。所以讀詩詞更講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義,嚼出字外之意。各種版本的注釋也不盡一致,還要靠讀者自己多琢磨。
2018-03-12? 舞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