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問你一個問題吼~
如果你和我一樣,小時候住在十八線小縣城的某村兒里,會不會覺得電視里的大城市,宛如另一個世界?
而當你在燈火淋漓的大城市打滾了幾年,是否覺得,小時候睡覺能聞著花草香,出門就是田埂的世界,恍恍惚惚,也宛如另一個平行空間?
有時候很困惑這樣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里切換,
有時候很慶幸我擁有了兩個各有滋味的世界。
當你說想要個夏天,我給你全世界的綠
吳大小姐在她最愛的季節回了趟家,
大南方半小時能把人曬得變了個色的炎夏。
那個翻過山,趟過溪,走過七八道田埂小路的小村莊,
正好趕上農忙季節,也是記憶中最有趣最有生氣的時候。
是不是感覺一股臺灣電影小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就是~
所謂的距離產生美,就是曾經總以為美好的都在天邊(其實就在身邊?。。。。?/i>
雖然大家蓋起了小洋樓。
古厝蒙上蜘蛛網,門楣上鮮紅的對聯也褪色。
但總有些場景,讓你覺得時光好像被禁錮在一塊琥珀里,鮮亮清透。
什么叫市井煙火氣
每次回家,都一定會陪老媽起個大早,到菜市場買菜。
濃濃的市井氣,像剛掀開的一籠包子的水蒸汽,像清晨去地里擇菜沾上的泥巴,像實在覺得很土,卻在百米之外就能鉆入耳朵辨別出來的鄉音。
我會很應景地,披著來不及梳的慵懶的頭發,夾腳拖,短褲T恤,和我媽一起認真看每一塊肉,每一個瓜,還煞有其事地在某些地方搓一搓,不知道是來享受日光浴呢,還是來攢點街頭八卦,反正就覺得日子這么過,就會被磨得精致一些。
精挑細選之后把食物領回家,自然要認真對待。大概是因為農人參與了食物從無到有的過程,所以知其不易,倍感珍惜。
在鄉下小時候都是這樣的,稻谷拿回來曬干了,稻糠碾碎了喂豬;吃不完的剩飯,給雞鴨或者小狗小貓吃。刷鍋的水,喝剩菜剩飯一起當做泔水喂豬。
反正是物盡其用,順其天性。
看著粗糙的鄉親們,一不小心踐行了“道法自然”的偉大哲理啊~
農人告訴你最深的自然之道
也有不少保留了古法種植,以前收稻谷的時候,家里的壯漢(一般是爸爸哥哥之類的),要負責“摔”稻子的環節。拿起一把稻禾,在這個方形的大糧倉里,其實架了個鏤空的板子,把稻禾往板子上面狠狠地過肩摔,稻谷就掉下來了。
年輕的小伙兒背上的腱子肉隨著一甩一甩的動作在太陽底下沁出汗來,黝黑發亮,一不小心鋒利的稻禾會把背劃出淺淺的血印子。不過醬紫的小伙兒一般會收到好多鄉親們默默的注目禮,(超級MAN有沒有!我小時候就偷偷關注了二狗很久!)心想“活兒真好,踏實能干,可以考慮當女婿”,哈哈哈~~~
而現在,就算有留守鄉里的年輕小伙子,手里操作的也都是各種地里耕作的機器,而不是一把一把蠻力去甩的稻禾。當然,到現在還留在家里種地,也算是大家眼中最無奈最沒有出頭之日的選擇了。
稻谷收回來要先晾干,然后經過:把混進去的稻禾篩出來,用一個半自動的鼓風機把一些干癟的稻谷和雜物吹出來,最后再晾干等程序。
夏季曬稻子真心很熬人啊,大人們都累得去午休,小盆友負責在門口守著,為了更快曬干,隔1個小時就要去“翻一下”稻谷,(用腳在稻谷里走出一些紋路,谷子就自動翻了,第二次換一個方向走)
小時候懶,覺得自己特牛逼,光腳就伸進稻谷里,腳底是35度+的地面,然后飛速地在曬好的稻谷里走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圖案,覺得自己可神氣了,哈哈哈(想象一下糖炒栗子,不用鏟子,直接用手伸進炒……)
現在都用工具,或者至少套個雨鞋,每次翻完,都會很癢。
然而更刺激的是,每天午后大概兩點,都會有一場暴雨,下完就停。瞇著眼睛在椅子上睡覺,忽然隔壁大嬸兒回蕩三千尺的喊聲響起:下雨啦,下雨啦,收稻子啦~~~
雨來的特別快,就著38度的太陽一起下的,蒸桑拿,一瞬間整個村天雷地滾(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成語啊,但忽然就覺得這個詞很貼切)。
所以,一整個夏天,一整個暑假,小鎮到處是稻香的味道,暴雨澆上熱土的混合出來的獨特味道。
小時候,沒有玩具,這些就是我們的游樂場。從地里到家里的一切,就是農人的日常。
新曬干的稻谷,可以用來做米酒,做酒釀,清甜地灌過三伏天。
當城里人開始尋找農家樂,忽然發現,矮馬~我早就享受了二十幾年啦,太幸福惹~
你從哪里來
南方人很重視同姓氏家族,基本上每個村都會有幾個這樣的大祠堂,以前是老一輩人住著,后來基本上作為料理老人喪事的地方。小時候經過這片老宅子都很慌,前面的地坑坑洼洼,年輕人都搬出來了,剩一些留守老人,偶爾幾盞昏黃的小燈閃出來,房子多年失修,陰氣沉沉。
這次回到家,正好遇到老宅在裝修,據說是一位為吳氏編寫族譜的老爺爺,在臨去世前交代的。他早年隨兒女去了福州,但還是會時?;乩霞铱纯?。
如果沒有了這些印記,老了之后,我們還記得自己從哪里來嗎?
鄉鎮里這幾年建了海峽藝雕城,沒幾個人,三分之二的鋪子都關著。不少鄉親的地因此沒有了,得了一筆資金。
從歷史上說吧,南方多屬于田園民族,從農耕時代對于土地的依賴,到工業時代對于資金和交通的依賴(物流),再到信息時代,我的鄉親們,離土地越來越遠,可是他們沒了土地,還有什么呢?
強大的互聯信息時代,所有的資源重新優化整合,原生家庭共同生活的時間也逐漸縮短,個體更加獨立,人們更傾向以興趣,工作的協同默契,形成新的生活圈,我們都在遠離土地,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也越來越趨同,
有一天回過頭,再看到自己的故鄉,是否會像看一本歷史傳記?
有天晚上快八點,老媽心血來潮,用摩托車帶著我過了兩個村,繞了半小時山路,來到鎮上一個小景點,以前這里就是個野生的小山谷+瀑布,現在修了路布了燈,山腳開了幾家農家樂,不少人開車豪車上來,聽說政府已經出資,未來也要建城景區。
我所處的兩個世界似乎在慢慢接軌。我跟老媽說,趕緊時刻關注,真的要搞大景區了,占個地方我回來開民宿~
也許是個好事?
如果我在這里修個木屋,你們來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