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會做一個夢,夢見我奔跑在大山腳下的稻田里,收割后剩下的稻梗堆成一個個小山丘,跑累了我就爬上去躺在稻梗堆上,盯著天上金色的云朵,任由夕陽照在我的臉上。閉上眼睛再睜開以后已是天黑,這時候再回家就有一桌香噴噴的飯菜等著我。每次準備伸手夾肉的時候,夢就醒了。
每個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這個故鄉在我的夢里,在你的記憶里,在蕭紅的書里。
讀蕭紅的《呼蘭河傳》,仿佛就像回到了自己的那個夢一般。
《呼蘭河傳》的前兩章作者以恢弘的筆法描述家鄉一草一木一房一樹,如此細膩的描寫,讓我動容。過去那么多年,竟然還能對家鄉的細枝末節記憶那么深刻,見微知著,對于家鄉的思念該有多深切?這本書寫于1940年間,當時的蕭紅流離失所,身患宿疾,痛苦不堪。人越是痛苦,就會越加懷念當年美好的事物,對于家鄉的渴望也加速了這一步著作的面世。
最喜歡書中的前兩章,小說娓娓道來的是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那些被我們日常所見近似被忽視的事物,在書中出現的時候卻感覺如此親切。“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讀完以后,淡淡的憂傷,不知道是生命的無奈,還是對現實的妥協。在書里,生命竟然如此虛無。
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在這里得到了詮釋。童養媳入門來,婆婆愚昧無知,愣是將一條活鮮鮮的生命折煞。在兒童世界的“我”的眼里,團圓媳婦也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稚氣未脫,健康自然,自然也不懂成人世界里那一套規矩。只是,這一切在成人眼里,都是需要被調教理由,甚至需要“被教訓”才能明事理。大人們愚昧貪婪,請仙人畫符,跳大神,如此種種最終葬送了孩子的性命。比起疾病,無知和愚昧的殺傷力更大。
有二伯的命運也狠凄涼,這種凄涼在一個兒童的世界里,卻顯得那么滑稽。兒童無法理解有二伯,二伯喜歡和雀子說話,喜歡和黃狗談天,但是卻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偶爾還會遇到家里的廚師冷嘲熱諷,甚至被年輕力壯的父親打倒在地。只是,年少無知的自己無法理解,在兒童世界里的童真有趣,在成人世界里卻是鮮明的苦難。鴨子都可以成群,唯獨有二伯只有孤立和凄涼。
馮歪嘴子的愛情故事,凄美且溫情,作為書本最后的收尾故事,給人看到了希望。在這個生命如此虛無的村莊里,能夠活下來也就意味著希望。團圓媳婦英年早逝,有二伯孤獨凄涼,唯獨馮歪嘴子收獲了愛情,收獲了他的兩個子女,雖然妻子難產身亡,不過卻不妨礙他將希望延續下去。卑微地活著,他們對于生活的那一份堅韌,也特別令人動容。
如今,所有的條件都在改善,生活也在變好,但是卻無法改變自己再也回不去自己童年的事實,也再也不需要回到自己的童年。
圖片來源:蕭紅名作《呼蘭河傳》彩色連環畫
往期文章:
【讀書】既可朝九晚五,又可浪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