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半個多月前,我得知一個大學同學嫁人了,她在朋友圈拋出婚紗照,看見照片時我在上班的路上,不知道為什么竟然比自己嫁人還激動。
她在畢業(yè)后就扯了證,沒錯,我們畢業(yè)于17年的夏季。
一個周末下午,我找她聊聊天,問她:是什么就讓你嫁了呢?她回答的簡單粗暴:就是喜歡,就覺得就是他了,非他不可,沒他不行。她說在自己沒有遇到他之前自己也不曾想過結婚,但我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沒有他,那肯定不行。
對于身邊人結婚生子也不再感到新奇,但是剛大學畢業(yè)就結婚的還是鮮有,于我之見,做出這樣的決定是需要很多勇氣的,勇敢的選擇一個人,也選擇了今后的一種生活。
也許,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人,但是前提都是需要遇到。可能遇見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等他出現(xiàn),她等了22年。
我問她一遇見就嫁了,不會恐懼嗎?從此以后的生活每一天都有一個人,如影隨形充滿你以后的人生。她說,一點都不恐懼,如果今后的生活沒有他才覺得恐懼。雖然以后將長久的生活在一起,但是也沒有到如影隨形那么夸張。
其實,很多人恐懼婚姻,就是因為害怕失去自由,可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這樣觀點我十分的贊同,這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但這世界一定會有人期待能與你一起,全部的做與不做都隨心所欲。
戀愛結婚和自由到底有沒有沖突?這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回答,如果這一生真的能做到不舍愛與自由,也真是萬幸。
感情是一個隨緣的過程,它平等的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只是出現(xiàn)的時間有早晚之分,要相信真的會有一個人,注定出現(xiàn)在你的生命中,來做你感情的終結者。
波伏娃和薩特,他們是靈魂的伴侶,他們要的不是對愛情的忠誠,而是彼此的坦誠。波伏娃的傳記中這樣寫道:“這對情侶窮其一生都在反抗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宗教倫理、道德戒律和騎士守則。”
在他們身上,愛情就是:成為你自己,比愛情更重要。
一直以來人們對波伏娃與薩特是質疑和詆毀的,但也有很多人暗暗羨慕。他們是一對心靈伴侶,而不是彼此自私的占有者,因為他們是有精神追求的人,而且有著共同的靈魂追求。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各自的感情都很豐富,即使是在波伏娃和比她小17歲的《現(xiàn)代》雜志的新編輯克洛德·朗茲曼同居的日子里,她和薩特的交流也一直沒有中斷過。
也許這一生在他們的眼中,愛是以真誠和自由,而他們的愛情中坦誠和自由超出了我們想象,甚至超越了常規(guī)的道德制高點。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有選擇怎樣去愛的權利。未來的某一天你也會遇到一個人,你覺得非他不可的人。
愛,可以主動,可以被動,但是愛的人就顯得格外神秘。
她說,在沒遇到他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一個人的小日子過得特別美好,遇到他和他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有很多美好的回憶,生活也幸福。就突然覺得自己以前真的很傻,談戀愛這么美好的事情怎么都開竅。但是又覺得,如果沒有之前一個人的孤獨與自由,又沒法凸顯現(xiàn)在的珍貴與美好。
其實,人生每個階段都挺好,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任何一種生活應該都是美好的,但愛情隨緣就好,想愛就愛,不愛就不愛。
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一樣美好。
最后,不禁讓我想到王小波說的這句話:“銀河,愛情真美,遺憾的是咱們老不能愛個夠。真希望下個星期日早來,并且那一天,春光明媚。”
祝大家七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