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堅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成長。成長就是更新自己的大腦操作系統,培育新的能力。曾經的專長會變得一點點變得不再重要。
人都有懷舊心,最后一次祭奠一下自己曾引以為豪的優勢。從小不善言語,但是非常喜歡心算。常用1234*5678這樣的大數乘法磨練自己的運算能力。還有開方,在頭腦中一個數一個數算下去。第二個干農活,拉車子,收割麥子,插秧。農村人極少有表揚人的習慣,但是自己小時候干活時獲得的贊美真不少。還有就是課本上的實驗,放學回到家,把能做的科學實驗都做一遍,比如小孔成像,聲音傳播,水果電池,電解食鹽水……還有用磚頭砌房子。姐姐家墻頭下雨時沖壞了,一個人忙活一整天,現在回想起來還能感受到肩膀酸酸的感覺。這樣的經歷應該還有許多。
每個人從小都會自發地產生一些個人愛好,只是這些能力隨時間推移已慢慢消退,長大后如果不能好好從新學習。把陳舊的能力遷移成新的能力,那么就只能活在回憶中。
倒是從小提起來就恐懼的技能“寫作”,現在卻成了剛需。如果真的有命運一說的話,這命運也太會開玩笑了。
說到命運,如果大學時再堅持考研。憑著自己對化學的熱愛,對做實驗的熱情。應該能有不錯的科研成果。再想想大學時為幾個老師主動幫忙做實驗,打雜,樂此不疲。只是考研時栽倒在政治中,從此參加工作,命運的鐵軌毫無懸念的來到現在。
過去的都已經屬于過去,懷念就是為了更好的把握下一個機會,而不是想象一個傷感的磁場,沉浸其中。
接下來的人生應該看成一種責任,精心準備,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走好。
混亂的概念,人生漫無目的的游走注定一事無成。是時候好好整理什么是“成長”,“成長”的內容是什么?
成長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一段時間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情。人每天被各種信息圍繞,如果被動的接收信息,每天的朋友圈,頭條,聊天,還有許多工作事務所包圍。那么一天的時間就像一個垃圾收購站,堆滿了各種貌似值錢的東西。沒有任何分類,沒有成體系的東西,也就沒有任何的成長。集中注意力,使大腦在收購知識時有所選擇,有所屏蔽。使它只接收特定波長或頻率的信號。在某一時間模塊中只達到一個既定的目標。
成長需要多元智能
查理芒格說,如果手里有一把錘子,那么滿世界都是釘子。由此推出,一個沉迷彩票的人,會認為任何成功都是運氣;一個會刮痧拔罐的人遇見各種病癥都想給拔一下;一個喜歡星座的人,見了誰都想問問,你是幾月幾號的生日……為了克服偏見,多元能力的培養是知識爆炸時代的必然趨勢。多元智能提供了從不同視角看問題的可能,有多種思考就有多種不同的結果。從中優選出最適合當下問題的最佳方案。不過發展多元智能容易和集中注意力易混淆。用事例說明它們之間其實一點不矛盾。
一方面,比如一個醫生可以喜歡琴棋書畫,或其他業余愛好,但最應該核心發展的是精湛的醫術。在本專業內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既符合個人利益,也符合社會利益。也就是醫生要把注意力放在學習醫術上。
另一方面,現在更多的個人創業,使得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可能隨時調整。如果醫生要自己創業,自己的醫術占的份量就要小很多。而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等,很多做領導的才能比他的醫術更重要。有些單一維度的技能,像現在最神氣的碼農,還有駕校等行業,花朵盛開的時候絢麗,只是季節過了,一切就散了。
成長都離不開寫作
決定參加007行動小組是遇見了覃杰。他的愿景、行動力打動了我。更要感謝笑來老師,從動手留言開始,抗拒從小就對寫作厭惡的本能,一步一步使成長變成現實。
閱讀和思考差距很大。只有大量的閱讀,即使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肯定過不好這一生。在閱讀中容易被故事情節吸引,被展現的場景震撼,被睿智的語句所折服。這些情緒的起伏,只是心里被按摩了一下,回到現實生活后,作品里的一切馬上不見了蹤影。
思考和分享的差距更大。讀了一些書,然后就沉浸在其中,獨自享受獲得的各種愉悅的感覺,有些“得到”后心里快感。這種獨享帶來的愉悅很快被各種現實的不適甚至折磨所取代。擺脫這種狀態,就要通過社交工具把思考內容分享出去。克服內心的不適感,擺脫因被嘲笑帶來的恐懼感。告訴自己,這個階段隨著進步,都會一點點的過去。
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音頻,視頻的效用要打折扣。現在有許多關于如何寫文章的方法技巧,很實用。只是每個人的寫作水平不同,需要的方法也不一樣。像我這樣初寫者就相信兩個字——“多寫”。我知道007班級里有不少學霸,也有好多菜鳥已經進化成了學霸。這么一個優秀的群體,自己也不會差哪里去。也有一天自己從丑小鴨變白天鵝。堅持寫,先不論什么高深的寫作技巧,就這樣笨笨的“多寫”。
最好的成長“用起來”
總以為更多的學習就會帶來更多的成長,現在終于知道自己錯了。正確的姿勢是“少學多用”。學習英語最好的方式不是多讀,多看,而是用起來。用英語說,用英語寫。記得在2002年,自己突發奇想,想通過自考弄個英語本科文憑。那時也是閑瘋了。苦哈哈的在那個寒冷的,比平常時候雪來的更早一點的冬天的夜里,一個人躲在廚房里聽日語磁帶。堅持了四五個月 ,考了公共科,歐美文學,好像還有一門詞匯學,再往后熱情沒了,就完全放棄了。也不知道那三門成績如何。
現在體悟到,任何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自己想要什么都不清晰,前進的路徑有點像物理上的“布朗運動”,誤打誤撞。想想“誤打誤撞”也不一定是貶義詞,遇見羅振宇,遇見李笑來,遇見007,也有誤撞的成分。
現在一點一點把英語用起來,不求準確,不求完美,只求堅持說,堅持寫,以刻意的方式磨練。不求什么文憑,只要把英語當做成長中的鋪路石。
成長的終極目標“干起來”
真正做一些事情,在行動中成長是最有價值的事情。說干就干,上周五(2017.5.12)跑到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找到了輔導老師聊了一個多小時。學習心理學,是自己心中隱隱的夢想。平時看書,聽喜馬拉雅,也關注一些。為了真正的成長,投入進去,把這項能力真正學好,用起來。只是這次心理學的學習和15年前的英語學習的意義已截然不同。那時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看到英語老師價值高,課后輔導還有收入。也就是想通過學習英語,多弄點錢。現在的心理學學習是真正幫助自己,幫助周圍的人。又拿到一個人生最重要的工具。
向自由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