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談讀書方法的文章頗為流行,讀書筆記、思維導圖、快速閱讀等等,都在試圖幫助人們提高閱讀效率。閱讀效率的提升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閱讀不僅靠效率這么簡單。有些理念性的東西不可或缺。
現代人閱讀越來越重視閱讀的效率,跟商人營利一樣,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大量的有用的知識。然而,相當多的書籍是不能用這種方法去閱讀的,比如各種文學、哲學經典、歷史名著等等一切有深度的作品。
有些書是作者懷著很深的感情寫的,它要求讀者也要懷著同樣深或者類似的感情才能理解書中要表達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意義。然而,太多人為了效率,總是保持極高的冷靜,讓冰冷的理性來面對這些擁有偉大感情和真實體驗的作者還有社會現實。作者明明想讓你領悟,讓你悼念,讓你反思,你卻在權衡利弊。
如果作者用功利主義的態度寫作,我們當然就可以用功利主義的態度來閱讀;但作者若是懷著深沉的感情來講述故事的,那么我們用效率至上的閱讀方法,無疑對作品來說是一種褻瀆。閱讀,不應該始終帶有一個獲取有用知識這樣的功利目的,有些書籍中并沒有多有用的知識,而僅僅是一些人,一些事以及在曲折的命運前表現出的人性。
濫用快速瀏覽、抓要點的閱讀方法,對人們的閱讀質量有著深遠的傷害。我們通常所說的閱讀質量,是和讀者的素質有關。讀者閱讀的書籍越多,素質越高,對書籍就越挑剔,越有辨別力。這當然也是一種思考的維度。從方法的維度看,讀者深入文本的能力越強,融入作品的程度越深,對作者創作動機和思想的領會越高,閱讀的質量就越好。因此,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閱讀質量,這樣不僅自己收獲更多,而且也尊重了作者。
選擇正確的讀書方法之前,先要對書籍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書籍才有不同的閱讀方法:
1.理智類:內容為科學知識、客觀事實,用理智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書籍。
2.情感類:所有文學作品,均在此列。但不限于文學作品。用情感與作者和文本呼應,才能理解作品。尤其要點明的是我國的圣賢經典也屬此列。
3.工具類:不限于工具書,也包含《如何快速閱讀》、《時間管理》、《三十天學會素描》等等這樣功利性極強的作品。
當然,我們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很多書籍既有理智內容,也有豐富的情感表達。我們只是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來決定更適宜的閱讀方法。
“你希望怎樣被別人對待,就要怎么對待別人。”這條倫理的鐵律,為中西方文化所共認。用在閱讀上也是適用的。我們要想讀好作者的作品,就一定要用作者希望我們使用的態度和方法去閱讀。
對于理智類的書籍,我們應該重點看作者的邏輯、論證方法,結論倒是次要的,也不用動感情;對于工具類的書籍,我們應該看重結果,因為我們要的就是功利,如果達不到既定目標,這個工具就是不靈光的。而對于情感類的書籍,要求就要高得多了,我們須要在合適的時間動用與作品相適應的感情才行。我們必須理解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到設身處地。假如我們要理解王維,就得讓自己成為半個“王維”才行,哪怕是一個下午!
尤其是圣賢書,五經各有其法,不同學術流派讀經方法也不同。
程頤說:“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圣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周敦頤說:“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乎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讀經、學國學,也是如此,總要用作者的希望讀者使用的方法閱讀才是。宋儒所見,也許有不足,但是作為大儒,他們有資格為圣人做解答,也有資格提出自己的一家言。圣人的書無非是圣人的言行,閱讀不必抓要點,一周內復述三遍,也不必考慮其中邏輯是否嚴密,只是要學習圣人的道德,自己來躬行以變成自己的德行而已。我們不討論要不要讀經,只要有人愿意讀,那就應該用儒者的態度和方法去讀,否則見不到經典真相。
讀書的大方向若錯了,小技巧還有意義么?使用作者期待我們閱讀的方法和態度投入到作品中去,才是對作者的尊重,也是自己最大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