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出版以來,《解憂雜貨店》連續三年進入亞馬遜紙質書榜前十,并在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奪得Kindle電子書榜的冠軍。
《雜貨店》能有如此銷量,既歸功于東野圭吾在中國的影響力,也離不開書籍精良的設計和走心的翻譯。
賢弟以為,除去這些因素,銷量的成功還源于書名,它起得比“杜康”還要討巧。
畢竟,人生不如意十十之八九。何以解憂?便唯有《雜貨店》了
就在剛過去的周末,賢弟耐不住寂寞。就把《雜貨店》逛了一遍。
大家都說《雜貨店》是一部暖心之作,劇情確實是這樣沒錯。
書中的角色都在命運的分叉口咨詢了雜貨店的意見,并最終作出了自己的選擇,種瓜得瓜各有因果。
然而命運之門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公正,結果也無法令所有人滿意。
當我們把目光從主角的沉浮中抽離出來,才發現有的人早已在遺忘中不見蹤影。
文中第二章出現的克朗是個夢想成為音樂人的輟學青年,在他努力多年仍籍籍無名的關頭,家中的父親卻不堪重負因病住院了。
雖然父親希望他留在東京實現音樂夢,但是在多重壓力下,克朗開始猶豫是否要繼承家業,分擔父親的負擔。
猶豫間,克朗把信投到了解憂雜貨店。然而信卻陰差陽錯地投到了三十年后的敦也三人手中。
敦也知道克朗寫的歌曲在日后成為了名曲,由此查到了克朗的命運后得知。在第二年的圣誕演出中,克朗從火災中救出一個男童后,因重度燒傷而死。而被救小朋友的姐姐日后成為了著名歌手,為紀念克朗,時常唱起他寫的歌曲。
敦也在知道結局的情況下,依然回信一封,鼓勵克朗堅持音樂創作,而不是回家開店。
讀到這里,賢弟很難不將責任歸咎于敦也三人的回信。
在成就一個人的同時毀滅他,并以此為交換去拯救另一個人……
看著封面上治愈的標簽,頓時覺得辣眼睛。賢弟把書一拋,想起了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
有一列火車正在快速行駛,發現前方有5個孩子在軌道上玩,剎車已經來不及了。但是鐵軌前方有條岔路,岔路上有個修路工人在作業,如果火車變道他必死無疑。時間緊迫,身為列車司機的你,會變道么?
我想在命運的抉擇中,即使你是老司機,也無法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要求別人奉獻自己拯救他人。
所以,不要問賢弟how to choose,賢弟并不是老司機,只是名副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