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精進》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勢,選擇太多怎么辦?
當然,維度分析法雖然有效,但并非適用于所有的選擇情境,尤其對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意味特別強的情況或者復雜度過高、牽涉面過廣的情況不適用,此時,聆聽內心直覺的聲音很可能比條分縷析的理性分析更好。這個時候也可以參照“拇指原則”(rule of thumb),它是指由經驗形成的、只考慮少數因素的簡單規則。比如在婚戀關系中,假如一個女孩子同時面對兩個男孩子的追求,兩個男孩子看上去都不錯,她該怎么選擇呢?這個時候列出一個詳細的維度表格,依次打分然后比較總分,似乎就顯得比較滑稽了,倒不如依據我提出的婚戀拇指法則——“生理上有沖動,精神上受鼓舞,溝通上很流暢”作判斷,也許就能找到答案。
I:分析緯度不但可以是客觀的,具體的,還可以是主觀的,抽象的。甚至很多時候主觀感受才是人們做出選擇的決定因素,所以,如果能把主觀因素也梳理出來,將是對自己一次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A1:想想我最熱衷的拆書,理性因素方面,有能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讓自己有更多改善、能促進人際關系、能激發自己和周圍人的學習意愿的積極作用,所以讓我認定這件事很有意義。而且模式上適合我個人特點的讀書學習方法(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不用出遠門;不需要找老師;適合我這種長性不足,沒耐心讀完整本書的人),寫一個ria也不費太多時間(半個小時),我完全可以做到。
A2:從主觀因素來看,之前周圍沒掌握拆書技能的人,所以讓我感覺自己很獨特;前期投入很多,做了很多原來自己不太可能做的事兒,沉沒成本帶給自己的影響;還有那種時時刻刻對人對事的洞見感;還有無論面對何種情況,心里都有招兒的那種篤定和自信;還有身邊的一群被我影響,愿意跟我一起學習成長的伙伴所帶給我的成就感。以上種種,就是讓我更愿意繼續做這件事情的主觀因素。
另外在影響他人時,也需要足夠的主觀因素,比如在交代工作時,可以用較親昵的稱呼,比如“親”,比如“這樣子我好喜歡”等情感表述。還有做分享時開場的引導和互動,過程中積極的肯定和反饋,結尾時強力的結語,結束后的調查和反饋。
好吧,繼續刻意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