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縣有位縣令,平素剛介耿直,頗有名聲。而這吳縣的風(fēng)俗,極為重視城隍神,每到城隍誕辰,則所有百姓都得出錢集資做神會(huì)。百姓抬著做得如真人一般的城隍塑像,游街過市,一路上吹吹打打,排場盛大,引得所有人的觀看。
這本是已久的慣例,恰巧這位縣令外出,看到這等勝景,將隊(duì)伍攔了下來,問清了由來,另外聽說為此年年花費(fèi)甚巨,這位縣太爺脾氣上來了,指著城隍塑像大罵:“城隍?qū)嵵饕灰亍H缵ゎB無靈,則淫昏之鬼,無足奉事;其有靈,則物力宜惜,何得以無益之費(fèi),耗民脂膏。”這意思倒是明白,無靈,祭祀慶典也是白費(fèi),有靈,則更不該閑著沒事花老百姓的冤枉錢。
這話說完,縣令把這塑像推倒在地,鞭打了一番。從此,吳縣游城隍的風(fēng)俗便停了。
要說這縣令也是年少,欠穩(wěn)重,沒成想架梯子掏鳥窩的時(shí)候,從高處跌了下來,摔斷了腿不說,不久便去世了。
怪就怪在,百姓從此后常常能在城隍廟里,聽到這縣令似乎和城隍爭吵,幾天都是這樣。吳縣百姓感念縣令往日的恩德,便另外建了一座祠堂,供養(yǎng)這位縣令,而且也稱之為城隍,年年祭祀,比原先更為熱鬧。自此,吳縣便有了兩位城隍爺。
這在今天便可稱是:打臉,而且還能打腫。
在此便提供一番城隍與縣令(鬼魂)的打臉對(duì)話。
城隍(怒):好小子,憑什么不讓祭祀老子?
縣令:祭你有何用?還不是被我打屁屁。白花的錢,干嘛花呢。
城隍(再怒):大膽!保你一方風(fēng)土,如何是白花錢?看看你如今這般情景,便是不敬神靈的下場。
縣令:反正我說不祭就不祭,小心再被我打屁屁。
城隍(氣暈,倒地):......
(此時(shí),城隍廟外,聚集著一群百姓)
百姓甲(激動(dòng)):咱們大家這幾年能夠過上好日子,全仰賴有縣令,大家伙說說,該不該起個(gè)祠堂?
百姓乙、丙、丁:自然應(yīng)該,還要比以前的那個(gè)更大哩。來來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城隍(蘇醒爬起,再怒,吐血一升,再暈):混賬。
縣令(臉已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