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招入一批新人,波瀾不驚的湖面總算蕩起了一絲漣漪,一連幾天,在新同志的帶領下,整個單位的工作節奏似乎都快了幾分。新人往往有激情、有干勁、也有沖勁,接到工作風風火火,一刻也不愿耽擱和停留,有的甚至中午、晚上都在加班加點,給人一種異常忙碌的印象,但真實情況卻大相徑庭,更多是假象造成的錯覺,表面繁華不能掩蓋內在殘缺,新人由于經驗、閱歷、思維方面的欠缺,常常需要花費老員工三倍甚至四倍的時間來完成一項工作,因為效率相對較低,所以只能犧牲時間進行彌補。
在職場,“掃盲”算是一件最正常不過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有“傻白甜”到“老司機”的轉變過程,只不過有的轉變得快,有的轉變得慢,取決于悟性和思維層次。新人最常犯的問題就是“無腦工作”,表現為做事不想事,身入心不入,始終把自己置身事外,傻瓜式的接受指令,一步一動干工作,腦子主動作為的意識比較差,把工作完全當作被動的機械化流程。工作效率的提升,除了孰能生巧,還需要良好的思維能力。熟能生巧并不是什么難題,俗話說,揮拍千萬次,真理自然出,描述的正是這個原理,需要的只是反復的努力嘗試;但良好的思維能力卻不是順其自然就能收獲的,在這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嘗試,需要形成有自己風格的工作“套路”,具備完整的閉合回路,并用之指導當下的工作,再經過實踐的豐富和完善,往往能極大的提升效率和操作性。
面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從可能會從局部研究,有的會從全局出發。這可以算作我們思維的起點,起點不同,高低自然不同,這是無法改變得現狀,跟家庭、教育、環境有關;但當踏入職場,面對同樣的平臺,同樣的機遇,同樣的條件,后天的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起點不一樣,后天的奔跑速度就必須不一樣,如果依然按部就班,甚至停滯不前,高低將會越來越明顯,而努力的人,一般都在超越的路上。
把一項工作干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標準,不同的領導也會有不同的評判,從某種角度來看,受人性主觀因素影響,工作就沒有絕對的極致,只有相對的完美,如何把自己的“極致”轉化為別人眼中的完美,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埋頭苦干的作風,更需要綜合因素的推動,如果我們僅僅把工作當成“工作”,那可能就大錯特錯了。
進入職場,既然免不了工作的勞碌,那我們何不安心投入;既然干與不干都得面對,那我們何不做出質效。在尋找人生突破口的路上,面對工作,事前多一份籌劃、多一份思考,事中多一份檢查、多一份努力,事后多一份總結、多一份反思,或許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