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脆的外圍,爽口的內陷,
這樣一道經典帕勞美食讓我想起了家鄉的燈盞糕。
燈盞糕用的是面粉裹著蘿卜絲下鍋油炸,
Taro R?sti則采用了芋頭擦絲搭配著洋蔥和調料制成。
剛出鍋的Taro R?sti,
香味撲鼻,色澤誘人,
令人食欲頓生,
再蘸取喜愛的果醬食用,
獨具風味!
芋頭黨們,
有沒有誘惑到你們?來試試吧!
1,芋頭洗凈,擦絲。
2,洋蔥擦絲,too!(同樣的工具,洋蔥被擦成了末,這樣更好。:-D)
3,將鹽和胡椒粉倒入,攪拌均勻。(再放置10來分鐘吧,讓芋頭的粘液出來和各種材料更好得混合。)
4,取適量混合物于手心,擠出多余的液體,形成一個個圓餅,備用。
5,不粘鍋里放適量橄欖油,熱油后放入芋頭小餅小火慢煎,大約5分鐘后翻面,再煎5分鐘。直到兩面都是金黃色為止。(不要心急,太早翻面芋頭絲容易散開。)
6,撈出,用廚房紙巾來吸收多余的油。乘熱配上你喜歡的醬汁食用哦~
曈大人再次指著中間有個圓餅的國家國旗問我,媽媽,這是什么國家?我答,那是帕勞。這個剛滿2歲的奶娃娃,雖然還不是很能理解我們的世界美食之旅的涵義,但知道媽媽每天在做各個國家的菜肴,懵懵懂懂得喊著,曈曈要吃帕勞!
好吧,兒子,我們這次就嘗試下帕勞——這個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島國的美食吧!
(美麗的帕勞)
帕勞位于密克羅尼西亞(西太平洋島群),與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共享海洋邊界。帕勞擁有大約300個島嶼,像珍珠一樣灑落在這片被上帝眷顧的凈土之上。但是,只有個別島嶼有人居住。帕勞國民數約為2100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
近幾個世紀以來,帕勞的這些島嶼先后被西班牙、英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殖民統治過,直到1994年才簽署了獨立 。
(帕勞當地的密克羅尼西亞人)
帕勞菜肴受到了菲律賓美食的強烈影響。因此,很難去找到這么一個典型的小島嶼國家的特有食譜。但還是要努力去尋找呀~( ⊙ o ⊙ )!而且,食譜必須來自帕勞!
ok!艱難找到的第一個帕勞美食——Taro R?sti(曈媽自己翻譯為帕勞芋頭糕,你們有更好的推薦沒有?)
事實上,R?sti是來自瑞士的德語,通常意義上講,它代表的是小土豆餅。由此可見,從上個世紀初,定居在這里的德國人的術語和飲食已經開始在帕勞產生影響。只是呢,他們不再用土豆,而是采用了太平洋群島上更加常見的植物品種——芋頭!
做的過程,分分鐘讓我想起了家鄉的燈盞糕。喵嗚,再次回想下那香味兒!嗯嗯??!這次寒假回家要多吃幾個,就這么愉快得決定啦!^_^
(家鄉的燈盞糕)
小時候,看過無數次的街邊大嬸做燈盞糕的模樣——舀一勺面糊,放入蘿卜絲,入油鍋炸至金黃出鍋!簡單嘛~
可事實上,我做帕勞的Taro R?sti卻沒那么容易。/(ㄒoㄒ)/~~
從左到右,是我試驗的4種可能性:一般鍋中火煎;麥石不粘鍋加面粉小火煎;麥石不粘鍋中火煎;麥石不粘鍋小火煎。從帕勞的某網站上找到的菜譜翻譯過來,簡簡單單的“Heat pan with oil at medium-high heat.Fry the r?sti about 5 minutes on each side, until golden brown.”那就簡簡單單得隨手抓起一個鍋,中大火油炸呀!——那就簡單得出現第一種焦黑的成果呀!/(ㄒoㄒ)/~~本很崩潰,但在項先生的建議和鼓勵下,不斷摸索,一種種可能性嘗試過來。個中細節不贅述,只給你們一些小建議:
Ⅰ,要有好的不粘鍋呀~項先生說是好的鍋散熱快,制作食物不容易焦;
Ⅱ,要用小火呀~若用中火,邊緣很容易率先煎焦,而中間卻還是生的狀態;
Ⅲ,要耐著性子待到5分鐘后再翻面呀~由于沒有裹面粉,芋頭絲很容易散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芋頭被煎熟變軟糯,翻面也變得簡單得多!
好啦,試試看吧,內里柔軟,外表香脆的帕勞美食,不要錯過哦!
Make something new tonight!
祝你好運!!
The end!See you!
ヾ( ̄▽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