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我并不暈車,坐大巴和小車都還好。但在香港坐大巴時會暈,坐小車暈的更厲害,所以我都是乘輕軌和地鐵。一次國際會議在香港將軍澳的一個高級會所舉行,設有豪華晚宴,但交通不方便。坐李大超教授的小車去,空腹還好,只是有些暈,頂得住。吃完飯回來時,坐陳聯洲教授的車,暈死我了。讓他停車好幾次,下來吐。豪華大餐的美食吐的一干二凈,還難受了一晚。最近一次經香港去新加坡,在紅磡火車站乘A21機場快線到香港飛機場,又一次暈車。所以,下決心將暈車道理搞清楚,并掌握應對方法。
首先問醫生,問神經內科醫生,大專家滴里嘟嚕說了一大串,說不清楚,說不明白,只好依靠自己學習,搞清楚什么是“眩暈”。
常識說法: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其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
西醫說法:眩暈是因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是一種自身或外景運動錯覺或幻覺,發作時多數患者感覺周圍事物在旋轉,少數患者出現視物擺動或搖晃,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轉動、傾倒,沉浮或搖晃。
中醫說法:眩暈是由于情志、飲食內傷、體虛久病、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清竅失養為基本病機,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看完了上述解釋,比沒看還不如。什么是書呆子,說的頭頭是道,但沒人看得懂,沒人聽得懂。我們有很多科普做的不好,比如轉基因、比如引力波,解釋后還不如解釋前。
首先需要知道幾個概念:
1、平衡: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也可以說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外力為0的物體。
2、神經系統:人體有九大系統,包括運動系統、感覺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屬九大系統之一,它負責信息的接收、記憶、傳遞,控制和調節機體內其它系統的活動,以維持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相對平衡。
3、人體的行為:當蚊子落在左手背上吸血時,人會有疼痛感,這一知覺由感覺系統的感受器接受后,通過周圍神經傳遞到大腦和脊髓的各級中樞進行整合,由中樞神經發出指令,命令右手立即拍過去,希望打死蚊子。這一過程看似很簡單,但作為一個機械過程是相當復雜的,至少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制造不出來能夠完成上述功能的機器人。
暈動病的原因
這里,將暈車、暈船、暈飛機統稱為暈動病。人體的耳部區域有一神經稱為前庭神經(也稱前庭平衡器,簡稱前庭),它用來接收、記憶、傳遞人體的平衡狀態。當汽車、輪船或飛機勻速直線運動時,人體處于平衡狀態,前庭不傳遞信息出去,任何人都不會有不適的感覺,就像呆在自己家里、躺在床上一樣。當汽車轉彎、剎車,輪船隨波逐流,飛起在氣流作用下抖動時,相當于向人體傳入了一種平衡刺激。當此刺激達到一定閾值時,前庭平衡器官啟動,將此平衡刺激迅速傳遞到大腦的中樞神經,中樞神經也不會歇著,要發揮其指揮和調節作用。它迅速發出一道指令,命令肢體做出相應的調節,以維持人體的平衡。由于在車船飛機上,人體受到一定的約束,一般不會失去平衡,而一次平衡刺激的峰值很快消失,前庭平衡器官在發出第一條指令之后,隨即又發出一條撤銷指令。中樞神經在短時間內接收到兩條完全相反的指令,它在左右徘徊,自己的指令沒有能夠發出去,且處在緊張的備戰狀態。乘車時,平衡刺激隨時發生,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前庭平衡器就一直發出相關信息,而中樞神經接收到這些互為矛盾的信息后,只能持續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自己的指令發不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完全懵了,這就導致了眩暈。
應對暈動的方法
1、讓中樞神經興奮,無暇接受前庭信息
人體內神經系統龐大而復雜,有視覺神經、聽覺神經、味覺神經、嗅覺神經等,所有神經都將各自的信息傳輸給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腦,它有能力將潛意思變化為實際行為。神經信息的傳遞是有序的,遵從一定的優先級別。比如,人體的手腳同時遭受蚊子的叮咬,咬腳的蚊子更加兇猛一些,所造成的疼痛感更強一些,則腳部神經傳遞的信息優先,提前到達中樞神經。實際上,就是手部神經的信息讓腳部神經的信息抑制了。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在乘坐車船時,人為制造一種信息傳遞,來抑制前庭信息,就避免了眩暈。比如在乘車船時,深度考慮學習、工作或家庭問題,思想高度集中,甚至忘記了自己還在坐車,肯定是不會暈車的。開車司機不會暈車,因為他的注意力較為集中,大腦皮層高級中樞興奮,對前庭神經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也就不會導致暈車了。
2、讓中樞神經的指令正常發出
我們通常說:“坐車暈,做船暈”,不說“站車暈,站船暈”。這是因為我們人體坐在車上,中樞神經指揮不了我們人體的行為。若我們在車船上站起來,當然可以考慮抓住扶手,當車船顛簸時,人體就會失去平衡,中樞神經直接向人體的運動神經發放指令,人體的四肢就會做出相應的調整,維持人體的自我平衡。這樣,站在車上是累一點,但人是不會暈車的。
3、提高中樞神經的指令閾值
中樞神經在接受到分布神經指令時,并不一定要做出反應。指令信息中的量值需要達到一定的程度,足以開啟中樞神經的閾值,中樞神經才會做出相應的反應。中樞神經的閾值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比如說,同一只蒼蠅在兩個不同人的身上爬行,其中一人中樞神經的閾值低,會立即揮手驅趕,一人中樞神經的閾值高,他置若罔聞。人們可以通過訓練,提高自己的中樞神經對前庭刺激的閾值。我們知道,城里人坐車多,鄉下人坐車少,一般情況下,城里人的閾值高于鄉下人。初次出海者,會嘔吐厲害,黃疸苦水全吐出來了,但老水手穩如泰山,面對海浪從容不迫。飛行員做各種旋轉俯仰地勤訓練,也就是為了提高中樞神經對前庭刺激的閾值。
4、人為完成中樞神經的指令
既然眩暈與失衡有關系,我們可以施加一個主動力,用以平衡慣性力,人為地完成中樞神經的指令,自然不會眩暈,這一動作需要我們的眼睛、屁股、四肢和身體相互協調來完成。例如,汽車左轉時,人體受到向右的離心力作用,眼睛發現這一現象時,立即讓身體向左側傾斜,從而獲得向左的重力分量用以平衡離心力。汽車剎車時,人體產生一個向前的慣性力,眼睛發現這一現象時,立即讓雙腳撐住,靠摩擦力提供一個向后的力,用以平衡慣性力。當然,當平衡刺激較小時,僅通過屁股與座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平衡力了,這就是人們愿意坐在副駕位置的原因。再比如在船上,船泊隨波浪上升時,人體獲得向上的加速度,此時我們不需要去動作,座位會給人體一個支撐力來平衡向下的慣性力;船泊隨波浪下降時,我們需要抓住扶手,人為獲得一個向上的拉力,用以平衡慣性力。總之,人體處于外合力為0狀態,相當于幫助中樞神經完成了維持人體平衡的指令,當然不會產生眩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