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似乎是“大豬蹄子”乾隆皇帝又一次紅火的一年,《延禧攻略》《如懿傳》再一次把這一位帝王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因而最近也對這段歷史重拾興趣。在西單書店里看到一本書寫乾隆朝的《饑餓的盛世》,一下子便吸引了我,一方面是因為今年“大豬蹄子”比較紅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曾經在看到過關于“康乾盛世”的一些討論,“饑餓”與“盛世”這本來不應該同時出現的場景竟然放在了一起;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曾數讀二月河“帝王三部曲”,對于這段歷史還是想更多了解一下。于是找到了這本書的kindle版本,借著出差和大游在飛機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簡單來說,這本書寫了對乾隆皇帝整個朝代各種表現的分析,有寫他前期的勵精圖治,也有寫他后期的奢靡昏聵,有寫他對國內統治手段的爐火純青,也有寫他對西方世界變化的盲目自大。雖然書中不乏主觀臆測之思想活動,整體看也是對乾隆帝的肯定多余否定,但總的來講,還是比較值得一讀的,并能夠從中收獲一些思考。
今天不想對乾隆朝做一個整體的評論,因為所涉甚多,這里只選其中一個小小的點,來講講對于這個小點的一點點的思考。這一點就是從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三年前后對于官場的態度和治理方式的轉變所引發的關于管理的一點思考。
眾所周知,乾隆帝的父親,“四爺”雍正皇帝在歷史上的形象不佳,寫他是“抄家皇帝”“冷面王”,寫他對官員寡恩刻薄,整個大清的官僚體系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十三年。于是,當乾隆皇帝即位的時候,采取“以寬為政”的治理策略,迅速贏得整個官僚體系的支持,穩固了皇位,似乎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雍正施政是失敗的。
然鵝,乾隆十三年之后,乾隆帝借著富察皇后病逝的契機,以在葬禮中對先皇后不敬為理由開始,大力整頓吏治(這一段故事在《延禧攻略》中也有體現),并一步步重新走回雍正帝的嚴苛道路中,不過乾隆皇帝因為開始時的寬仁形象和后期治理時的高超手段,并沒有給他帶來更多類似于雍正的惡劣評價。
乾隆帝即位之初采取“以寬為政”,一方面是因為鞏固帝位所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的他確實也反感雍正的嚴苛,希圖以圣祖康熙為模范,用寬仁治國,而后卻慢慢重回雍正軌道,這中間到底出現了怎樣的管理問題呢?
康熙帝晚年倦政,加之“九王奪嫡”異常慘烈,整個官僚系統弛廢彌久,說此時的康熙帝寬仁為政,不如說他因年老,已經不能用強硬手腕來扭轉整個局勢,更怕自己不得善終而不得已放縱兒子們和整個官僚體系。所以當雍正帝接手的時候,整個帝國處于全面糜爛的一個局面,因此他只能使用強硬手段,大刀闊斧整頓吏治。十三年的時間挽救了整個帝國,國家財政收入有了飛躍式的發展。
有人說,其實“康乾盛世”是“雍正盛世”,乾隆只是沾了父親的光,做了享樂皇帝而已。這當然又是對雍正的過度崇拜了。從這個評價中,也能感受到,雍正皇帝用強硬嚴苛的手腕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確實是對國家來講是正確的道路。但是也可能是他對自己能否長壽并不自信,在推行各種政策時都極為迅速,并切不近人情,“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等政策導致他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和士紳階層。雖有利于國家,但這在當時便不被世人理解,甚至不被自己的繼位人所理解,也給自己留下了極為不好的歷史形象。
于是乾隆皇帝繼位伊始便決定“以寬為政”,對于欠債的官員,不那么索命似地追比,對于秋決犯人,也大多給予寬大,對雍正朝的一些文字獄也改從輕處置。因為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祖父康熙給予自己的寬仁印象以及父親雍正得罪全天下人的教訓都讓他感覺“以寬為政”便能將國家治理好,人人德沐天恩,又從小受圣人教化,整個官僚體系必然都會走向“人人向善”的軌道中。
然鵝事實很快打臉,他漸漸發現,他松一尺,下面人就松一丈,他不去追究官僚的一些過失,便會被更多的官員所效仿,他不去嚴懲貪污,貪污便會愈發猖獗,似乎永遠不會人人向善,反而是人人都去占盡可能多的便宜,甚至到危及統治合法性的程度也不自知,似乎整個國家就是愛新覺羅弘歷一個人的,其他所有人從不以國為家,能為自己撈一點就撈一點……于是他憤怒了,加之心愛的富察皇后的離世,他終于爆發,并從此走上雍正曾經的道路,并用更加嚴厲的手段地控制起整個官僚系統和整個帝國。
現在的我們用上帝視角來看,乾隆皇帝時期的中國和兩千年來的中國沒什么兩樣,乾隆皇帝的治國手段也和所有的封建帝王毫無二致。兩千年來,老百姓就期盼能有明君降世,能夠太平昌盛……
其實這都是“人治”所帶來的弊端。人治社會從來都只是依靠這統治者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遇到賢明的皇帝,就會太平十幾年。然而很多時候賢明和昏聵都在一個皇帝的一念之間,就像唐玄宗,就像乾隆帝,前期的賢明和后期的昏聵都在一個人身上出現,于是整個國家隨之從昌盛走向沒落,從沒有人想過能夠用具體的管理制度來保證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行,不會因某一個皇帝的賢明或者昏聵就讓整個國家為之付出代價。
因此說,為了防止“人治”的不確定性,那就要確立“法治”的制度,并保證其能夠有效運行。于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需要所有人都能夠明確并以此為準則。治國如此,治軍如此,放在現代社會,管理公司、管理組織都是如此。凡有管理,無不應如此。
從康熙帝的“寬”雍正帝的“嚴”,到乾隆帝的由“寬”到“嚴”的整個過程中,我們也要吸取其教訓。在管理中,不近人情的過于嚴厲,容易引發不滿和反抗,過于寬縱,也容易引起懶惰和弛廢。因此在制定制度的時候,廣泛聽取意見,制定出合理的管理規則,做到“寬嚴相濟”,人人才會愿意遵守也愿意維護其有效運行,從而做到真正的“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