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在過去幾天記錄了誘因有以下幾類:
其中焦慮寶寶吃飯、睡覺不夠規律這一條屬于可以調整的誘因,比如我可以早點起床準備,這樣等寶寶起床后,一切都是提前準備好的,那樣早上的時間就不會很忙亂,早上的狀態基本可以奠定一天的基調了,相對應的中午也可以提前,其實吃飯和睡覺的時間都是相關聯的,如果吃飯提前了,一定也會對提前睡覺時間的,所以針對這一類,我能做到的就是比以前的習慣都朝前提前30分鐘。
而調整自己當下的想法我覺得屬于易管理的誘因,因為通過幾天的記錄,基本能發現自己糾結的點在哪里了,通常是我自己在那個時間點想到有什么事沒做,然后就拍腦袋覺得馬上應該要做,這時候就會覺得寶寶的行為不能滿足我的需要,所以就要她來配合我的安排,其實我應該提前計劃好自己要做的事項,如果有很火急的要事,應該請求家人在一個時段幫忙,自己集中處理,如果家人暫時不能提供幫助,那我就應該調整時間(這就要求自己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彈性時間段)
但是還有一類屬于不可改變的誘因。那就是思維習慣,比如我自己從小到大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一個時間段內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如果同時進行感覺自己的效率不會太高,所以經常有一種糾結的心理,總是惦記那些該完成而還沒有完成的事,特別喜歡在心里給自己安排儀式感,比如這個事情在哪個時間點完成了,我要記住這個時刻,然后開始下一個事項,這樣的結果就是自己內心有時候不夠放松,自己就牽絆住自己了,這個還需要慢慢開調整!
不過分解問題,逐步解決是好辦法,至少我發現有兩類我還是比較容易能控制的,先從可控制的部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