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查曉紅?小學教學設計?2022-11-22 09:00?發表于山西
本文刊載于《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22年第12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構建了素養型課程目標,強調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的,并在真實的語言語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語文課程內容以“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六大學習任務群呈現,蘊含學科育人的豐厚意蘊,成為語文育人的方向旨歸。
遵循時代規律,聚焦素養立意,我們將語文教學的現實境脈與兒童生活的真實情境建立聯系,探索任務群視域下的語文新課堂,從內涵特征、關鍵要素及實踐樣態三方面,探尋學科育人的理想路徑,追求語文育人的新境界。
一、內涵特征
1.從知識為本轉向素養立意,實現語文育人目標
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結構化、綜合化和生態化體現,是知識與能力在經歷應用、融通過程后的積淀與升華。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獨立而互聯,內外貫通,螺旋上升,具有高站位和大視野的特質,強調以文化人的課程功能,必然召喚從被動接受的標準化學習轉向兒童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實現語文育人的終極目標。文化自信,體現母語學習的德性養成特質,培養兒童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向內生長,向下扎根,化為信念、化為行動。語言運用是語文學科的基礎,強調語文學習的積極語用、學以致用、素養涵育。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思維發展和審美創造,審美的過程也是語言、思維發展的過程,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精神發展,強調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潛能激發,體現核心素養的綜合性。
2.從碎片化知識教學轉向結構化大單元教學,追求課程內容的整合
學習任務群是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既是語文課程本質的重要發現,也是語文課程結構的重要創新。大單元整體教學以核心素養為綱,圍繞單元學習目標,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真實情境的任務學習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積極語言情境中實現素養提升。大單元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重組、調整,與學習任務群建構理念一脈相承,目的是促進兒童積極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通過目標與內容,情境與任務,主題與活動,資源與工具之間緊密聯系,使得語文學習不再是散點的知識分析、線性的技能訓練,追求從碎片化的知識講解轉向結構化的大單元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中,走進豐富精彩的語文世界,感受中華母語的智慧優美。
3.從“坐而論道”式學習轉向“真實情境的任務學習”,強調用語文“做事”
學習不是獲取符號性知識,而是經由身體與環境的耦合、互動與建構的過程。任務群視域下的語文新課堂,突出“真實情境的任務學習”,注重語文、兒童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強調在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完成任務,既接近兒童生活又貼合文本情境的學習任務,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言語智慧,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用語文去“做事”,真正從學習生活中建構經驗,感受智慧滿足帶來的深層次快樂,促進語言、思維、審美與文化等素養提升。
4.從元素式知識點考查轉向嵌入式過程評價,見證學生素養發展
立足語文核心素養視角,以單元為載體,以生活為基礎,以任務為導向,以情境為主線,整合諸多元素,將評價嵌入學習全過程。單元測評創設與單元學習貫通的情境,將測評融入整個單元學習過程,進行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方法、能力等綜合評價,學生在真實任務驅動下參與測評,積極調動已有經驗、觀察思維、閱讀理解、審美創造、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實現從元素式知識點考查轉向嵌入式過程評價,見證學生素養發展。
二、關鍵要素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一個集合概念,由若干單元構成,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版課標”強調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設計語文學習任務。因此,單元主題、真實情境、典型任務、單元作業成為語文“新課堂”的關鍵要素。
1.提煉統領性的單元主題。陸志平先生指出:“以核心素養為綱來設計大單元,關鍵在于提煉一個合適的大主題,通過提煉合適的主題統領整個單元。”主題是單元之“魂”,在單元里起到統領作用,使得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更加豐富,更加整合,以達成“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神話故事組織單元,所選作品都是中外神話故事中的經典,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多重教育價值。傳統的單篇教學是一篇一篇地教,學學生字,讀讀課文,講講故事。現在,我們以“我是神話傳講人”為主題,“傳講”一詞,將人文主題融入語文要素,“人文”化為語文的“血肉”,貫通單元學習全過程,成為單元的“主旋律”,指向更深層次的意義建構,體現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多重教育價值的融合,促使學生立于語文學習的中央。
2.創設真實性的單元情境。通過創設“日常生活、文學文化體驗和跨學科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經歷豐富而完整的具身學習體驗,實現真實情境下的深度學習、創造性學習。文本情境與學生的生活情境往往是有距離的,這種距離感、陌生感常常會讓學生的學習出現困難。通過創設貫穿整個單元學習的大情境,與學生真實生活建立關聯,為學生“提供支架”,幫助學生將文本經驗與原有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深度加工,學生學到的是“血肉豐滿”的語文。統編教材中的單元可以大體對應某個任務群,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領你串串門”為主題,統領“逛逛老玩具大院”“探秘宇宙生命館”“游覽故宮博物院”三個子任務,可以對應“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體現“實用性”特點。任務一“逛逛老玩具大院”學生走進民俗博物館、農家大院尋訪老玩具,帶著對老玩具的初步認知和豐富情感,開啟《竹節人》的學習。教師創設“教一年級小朋友玩轉竹節人”這一真實的情境任務,驅動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實踐活動中“制作竹節人”“玩轉竹節人”“分享玩竹節人的快樂”。“我來教你玩玩具”“玩轉竹節人”“找尋神秘星球的生命印記”“宇宙生命知識競賽”“我帶家人游故宮”“做個小小講解員”等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從學生需要出發,以交際為目的,激活學生的言語智慧,促使學生成為創造性的學習者。文本內容成為學生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支架,傳統的文本學習變為富有情趣的交際活動,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興致盎然,語文學習在真實而有意義的交際語境中悄然發生。當兒童成為學習主體,語文學習就能實現由有意思的活動走向有意義的建構。如今,《領你串串門》任務單元案例在“新教學”實驗區內外50多所學校推廣,幾萬名小學生積極實踐,成為語文“大單元學習”的經典案例。
3.設計有價值的典型任務。王云峰教授說,語文任務的設計就是要給學生找事兒干,找用語言干的事兒,找有意義、有價值、有助于學生成長的事兒。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在相互關聯、不斷進階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我是神話傳講人”為主題,整合三個任務八個活動進行學習,可以對應“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任務群。第一個任務“神話故事知多少”,在課外閱讀與實踐采風中初步感受神奇的想象,增強對神話的閱讀興趣,為“神話傳講”提供豐富素材。第二個任務“展開想象話神奇”,安排了“開天辟地有始祖”“驚天動地大英雄”“中外神話大串講”三個活動。四篇課文分兩類進行教學:先學習創世神話《女媧補天》《開天辟地》,之后學習英雄神話《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第三個任務“穿越古今的奇遇”,先繪制我喜歡的神話人物圖譜,再展開想象、創編故事,最后開展神話故事巡演活動。
從單篇走向單元,由零散走向整體,從教學單位走向課程單位,設計內容與學習行為相結合,學生在積極的言語實踐中內化語言、習得語言、深化理解,在文本情境、生活情境、學習情境的貫通中,激活生活的經驗與情感,還有神奇的想象,在有趣味、有挑戰性的任務中遨游廣闊的神話世界。
4.設計一體化的單元作業。大單元教學給予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傳統的讀寫默背作業形式已不能滿足學習的成長需要,需要系統思考作業與單元目標、情境任務、學習活動的結構關聯,需要關注各課時作業之間橫向與縱向的關聯性。設置有梯度的一體化單元作業,以具體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內容,提升作業縱向的遞進性,保證教學評一致,指向學生素養發展目標。“領你串串門”單元,通過尋訪老玩具、制作竹節人、寫制作說明書、“玩轉竹節人”體驗作文、探秘引導講解、設計宇宙生命知識競賽宣傳海報、命制競賽題目、設計家庭版故宮參觀路線圖、練習做講解等實踐性、探究類作業,創造性轉化作業設計理念,促使學生經歷豐富而完整的學習體驗,深化學生對關鍵任務的理解、運用與遷移,實現自覺運用語言、發展思維、表現審美、理解文化等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活動作業設計
我來教你玩玩具作業1:老玩具尋訪記
尋訪身邊長輩,了解老玩具名稱與玩法,用文字和圖片記錄采訪過程,也可以錄制采訪視頻,如果感興趣,還可以買來老玩具玩一玩。
作業2:我會制作竹節人
你想制作基礎款竹節人,還是想制作豪華款竹節人?請你根據課文內容,嘗試制作竹節人,并寫一份“竹節人制作說明書”。
玩起來,真快樂作業3:玩起來真快樂
玩玩具是最快樂的,制作竹節人、玩竹節人,一定會讓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你能仿照《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里的片段,嘗試運用人物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把自己玩竹節人玩入迷的樣子和快樂的感受生動具體地說一說、寫一寫嗎?
找尋神秘星球的生命印記作業4:我是探秘引導員
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請你進行有目的地閱讀,把提綱和關鍵詞寫在卡片上,再根據卡片提示練習講解吧,把講解視頻分享到班級群里。
宇宙生命知識競賽作業5:我是小小設計師
我們準備策劃“宇宙生命知識競賽”,請你參照以下宣傳海報,也來嘗試設計一張“宇宙生命知識競賽”的宣傳海報吧!
作業6:我是命題小行家
策劃“宇宙生命知識競賽”還需要準備競賽題目呢,你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按照題型要求進行命題;如果你想挑戰自己,還可以廣泛查閱資料,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內容,設計成考題。相信你的題目一定能入選競賽題庫哦!
我帶家人游故宮作業7:我能當好小導游
如果讓你帶家人游故宮,你非常有必要為全家人做“旅游攻略”呢!你先結合自己家的情況,如:去多久,哪些人去,重點想要游覽哪些景點……可以根據課前查找到的資料(如:故宮博物院官網、故宮游覽手冊、馬蜂窩旅游APP等),設計出屬于自己的“家庭版故宮參觀路線圖”吧!
做個小小講解員作業8:我是小小講解員
故宮還有哪些景點值得一看呢?按照課堂上講解“太和殿”的順序(位置——樣貌——作用——故事傳說)再試著梳理一段講解詞吧!可以使用ipad或手機,借助“數字故宮”小程序,點開景點及相關文字、圖片等介紹,相信你的講解一定是內容豐富、層次清晰的!
(單元作業設計樣例由孫娟老師提供)
三、實踐樣態
課程內容的變化引發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呼喚育人方式的改變,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學生關鍵性支持,努力將任務群理念“轉化”到日常教學中,促進課堂教學轉型,追求課改理念與日常教學之間的貫通。
1.素養型的學習目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致敬魯迅先生”為主題。“致敬”,指向更深層次的意義建構,體現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多重教育價值的融合,促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圍讀會”學習情境,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進行整合教學,確立了素養型的學習目標:
第一,能聯系本單元已有的學習,自主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兩篇課文,思考并回答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第二,能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課文相關段落,分享閱讀感受,表達自己對魯迅致敬的情感;
第三,圍繞“他是這樣的一個人”開展小組、全班交流,豐富對魯迅的認識,體會并學習魯迅憂國憂民、關心民眾疾苦、敢于斗爭等高尚的精神品質。
素養型的學習目標基于學為主體的理念,體現三維敘寫原則,與單元主題、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精神成長等方面建立緊密的關聯,學生需要整體回顧單元內容,將單元主題、情境任務與學生生活勾連起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致敬魯迅先生,體會魯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執著的人生追求,實現結構化表達。
2.情境化的學習任務:這節課對應學習目標有三個學習任務,第一個任務是閱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有的人》,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對魯迅先生的初步認知,梳理圍讀的表達方式。第二個任務是運用圍讀會的方式,小組展示匯報,用朗讀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敬意。第三個任務是根據圍讀要求,綜合運用所積累的閱讀資料,相互評價補充,交流對魯迅的認識。課堂上,學生全情投入地朗讀、積極主動地展示,充滿敬意地言說,全力以赴地“做事”,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感受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表達對先生的敬意,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精神成長。
3.整合化活動:教師依據目標和任務設計學習任務單,請組長帶領組員從材料選擇、致敬理由、表達方式三方面做好圍讀準備,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小組匯報。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投入到圍讀會活動之中,或選擇一篇課文理解片段詞句,或在通讀兩篇課文基礎上進行關聯性理解,并融入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圍繞關鍵語句向先生致敬,還關聯已讀材料闡述,在積極的互動中有創意地表達。課堂氣氛活潑而不失莊重,學生思維活躍,金句頻出:
“魯迅先生和弟弟一起救治黃包車夫,并塞給他一些錢,將黃包車夫的腳包扎好后,還叮囑他要注意休息,從這里可以看出先生十分關心底層人民。”
“從‘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這一句可以看出,情愿做野草的人就是魯迅。野草是毫不畏懼的,生命力頑強,這里贊美了情愿做野草的人,這是一種敢于斗爭的精神。我還聯想到魯迅的《野草》: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直至于死亡而腐朽。此時的魯迅一個人孤軍奮戰,可他沒有放棄最初的理想,堅持與黑暗勢力作斗爭。就像魯迅說的,敵人是不足懼的。”
學生們以少年的心向先生表達敬意,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整合化學習活動中被先生的精神深深感染。
嵌入式的過程評價:評價是課程和教學實施的航向標,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點。在真實情境的任務學習中,學生的表現是復雜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和結果也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從不同維度設計與目標、內容相匹配的評價量表,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素養達成。在“他永遠活著”圍讀會這一學習活動中,教師從“致敬內容、致敬理由和致敬方式”三個維度設計評價量表,學生可以參照自評、小組互評,給出星級評價,讓評價融入課程內容,讓學習有據可“察”。
課后,筆者采用隨機訪談的方式引發學生反思,學生們認為圍讀會形式,不死板,氣氛好,能激發學習興趣。有學生感受到這節課是自由的,如果發言時出錯,隨時都可以由同學來點評。還有學生希望成為自己成為像魯迅那樣品德高尚的人,并認為讀魯迅的文章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從課后訪談中,我們不僅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對圍讀會這種形式的認可與喜愛,更是感受到學生在反省式思維與生成性表達中,不斷與新舊知識建立關聯,并形成自己的觀點。課程內容已化為豐富的養料,文化自信的種子悄然扎根,生命的境界得以躍遷。
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語文新課堂,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旨歸,基于兒童學習邏輯、語文學科邏輯和真實生活邏輯的內在關聯,緊扣大主題統領、大情境貫穿、大任務驅動、大單元作業四個關鍵,在目標、任務、活動、評價等方面有了突破,讓我們看到了課堂、學生、教師的改變,實現“兒童的語文”教學思想的傳承發展與實踐創新,彰顯語文學科育人的價值與追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2(04)
2.陸志平: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J】.語文學習,2018(03).
3.楊九俊:中國教育報.2022(06).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