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不知道?你離抑郁癥不遠了!”這是本文另外標題,符合互聯網氣質的。
混跡于互聯網多年,在一些“外行”的朋友看來,我應該24小時時刻在線,且對各種網絡信息了如指掌:某明星的八卦你聽說了吧,那個大媽碰瓷的視頻是真的嗎,朋友圈神準的預測你轉了嗎……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內心是一路笑過來的:從若干年前得意的笑、莞爾一笑、皮笑肉不笑,再到現在哭笑不得。不可否認,互聯網永動機般為我們提供的多元信息,為工作和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作為從業者來說,我卻感到了一種焦慮。
“震驚!不轉不是中國人”“驚天內幕大爆料”“全國一夜之間傳瘋了”,只要打開互聯網,諸如此類的標題爬滿了我們的屏幕。有些人樂此不疲,如獲至寶般分享給親朋摯友;有些人無可奈何,卻又無法對三大姑八大姨的熱心潑冷水。稍加思考就不難發現這些只是爭奪眼球的手段而已,尤其在中國互聯網進入下半場的趨勢之下,更多捕獲注意力成為眾多平臺的發力方向。簡單來說,就是給信息穿上五花八門的外衣引誘你,當你迫不及待扒開外衣,卻發現里面只是可有可無的信息。如此說來,一定會有人把把這種信息污染歸咎于各互聯網平臺,為什么要如此的勾引,然而有果必有因。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不再是將信息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是會努力去猜測你的想法和喜好。比如你總是打開明星八卦的鏈接,那娛樂圈只要有風吹草動,你都將第一時間接收;關注了恒大比賽,中超和亞冠新聞將識趣而來;搜索掉頭發怎么辦,各種生發廣告就會duang duang砸向你。某種意義來說,現在的信息比以往更智能,因為可以投你所好,那我們要做的或許只是“潔身自好”。
為了緩解信息焦慮,我也給自己開了些簡單藥方:首先要“放下虛榮”,大量信息的攫取可能讓你在無關痛癢的餐桌話題上熠熠生輝,仿佛你懂的很多,然后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真正有需要,這是必須要首先思考的,因為時間與腦容量是有限的。其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能主動“識破套路”對于過濾冗余信息也很重要。比如有良心網友總結了一些標題的伎倆,比如咋呼類:驚嘆!夸張!一般會有數字;故弄玄虛類:陳述內容最高級別的修飾語+內容(照片/視頻/秘密/秘訣神馬的);夸張效果類:看完我都XX了!第X個居然/真的/簡直______!了解了這些你被誘惑入坑的概率將大大降低。相對于傳統媒體,互聯網信息具有快節奏與海量的特征,你上午在某網站看到一個北漂小伙回到家鄉創業過生令人艷羨的生活,晚上就壯士扼腕般寫好辭職信,登錄12306;第二天又在某論壇看到一位姑娘“享受”了不到半年大理的生活,又狼狽的滾回帝都,你又務實的打開了鏈家租房、58同城……在信息面前多加入“自我思考”,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焦慮自然會不攻自破。
不管你愿不愿意,來自互聯網的信息都在快速與野蠻生長。而值得慶幸的是,與良師益友面對面的溝通,或在紙媒中的深度閱讀,在互聯網之外我們依然還有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