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不想寫了,看了和菜頭的鼓勵,繼續上路。
今天看了《人民日報》介紹年輕人聽書的習慣,很有感觸。在聽書這件事上,我很喜歡喜馬拉雅FM,通過這個軟件我聽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也有幸認識了朗讀者。有聲書便捷,正如人民日報所說,“這種解放雙眼的閱讀方式吸引了不少人,很多年輕人從邊走邊看的低頭族轉變成邊走邊聽的聽書族”。
誠然,現在紙質書閱讀沒有電影的光感刺激吸引人,近期歐美大片來勢兇猛,席卷了90后的世界。但是電影這種媒介最大的缺陷是快消品,看完之后對人的提升很有限。短時間內給人以催眠,但是多看無益。而看書、聽書則不同,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體驗千奇百怪的生離死別,好朋友們一個個在書中死去,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對浩瀚宇宙中我們的渺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從喜歡聽書,到喜歡朗讀書籍,是一念之間。后來峰峰同學推薦我荔枝FM,我一用就愛不釋手。并在荔枝FM上注冊了賬號FM610040,持續朗讀了兩年,收獲了2萬+的收聽量。
我朗讀最大的動力之一是陌生朋友的留言,有些朋友說,每天晚上聽著我的聲音入睡,我感覺這是最暖心的祝福,也是對我最大的肯定。當然朗讀也可以提高普通話的水平,記得以前參觀北京大學,小商販一下子聽出了我來自煙臺,自然是對我自尊心最大的傷害----普通話不到位。
在荔枝FM的兩年里,通過朗讀各類名家作品,提高了自己的鑒賞能力,遣詞造句也有所提高。古代所羅門作為一個類似判官的身份,他的德高望重來自于能背誦3000句以上的諺語,而他的判詞很多直接援引諺語,令大家信服。而不停地朗讀,加深了對于各種名篇佳作的認識,也給朋友們節省了看書看報的時間,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在所有朗讀的文章中,收聽冠軍是劉瑜的《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收聽量達到了3568次,我經常在想,排除我自己的點擊率外,至少有3550次以上的點擊率,這說明聽友在劉瑜的文章中得到了共鳴,我聲音在其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們努力向互聯網之海拋出無數的石子,如果沒有蕩起任何漣漪,無疑是沮喪和無趣的。而激起浪花朵朵,對于拋石子的人是一種莫大的激勵。
后來,不斷有朋友邀請我朗讀作品,從產品的介紹、到鋼琴家的生平故事,我的世界因為參與這些而有所不同。為了讓自己的普通話說得更好,我只收聽中央廣播電臺FM99.6,開車時除了聽英語聽力之外,就是跟著中央廣播員朗讀廣播新聞,減少方言的影響。
記得去年夏天和朋友站在昆崳山半山腰大喊大叫,山谷里不斷傳回我和朋友的回音。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時間足夠長,都會或多或少的產生些許效果。朗讀即是如此,寫作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