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小長假的來臨,有多少人選擇在家里看看書,寫寫文章;或者有多少人選擇出去走走看看,看人海還是看風景。不管是看人、看風景還是看書,希望大家這個小長假過得有意義。
我每個月看書不要追求快,可能我還沒達到那種高效率高吸收高輸出的能力,所以我每個月看書的量也沒有人家那種幾十本之多。我的根本是保證每天都有讀一點書,不要求和別人比,只要比自己的昨天進步一點點就好。
這個月讀了6本書,寫了6篇書評,2篇影評,不算高產,沒有爆款,仍然繼續寫著。這讓我想起在《這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里面說到:“努力的同時不要缺少了智慧”,男主角每天努力認真堅持的做著剪輯師,他以為每天這樣工作著,總有一天會成為導演,可是現實是并不是努力就能達成目標。
現在好多課程有怎么提高寫作能力,怎么提高配圖方法,等等。大家都在努力學習著,進步著,同樣我也在學習,因為我也希望每篇都能比前一篇有進步,能獲得多一點人認可。
一,工具類
1.齋藤孝《深閱讀》
我們大家都知道首富比爾.蓋茨愛讀書,并且會讀書,而且每年都會推薦書單,比爾.蓋茨說,他每年大約讀50本書,而且只讀紙質版。還有像聞一多醉書、華羅庚猜書、侯寶林抄書、張廣厚吃書、高爾基救書,等,為什么這么多優秀的人都喜歡看書,也許讀書不是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就說我這個月看的《我們仨》,楊絳錢鍾書夫妻和女兒錢媛一家三口就是非常愛讀書的人,楊絳在書中說到即使他們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也沒有放棄讀書。
在《深閱讀》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讀書的意義一般會分為三種:
第一,是以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比方說,我們有時迫于工作或考試的需要,就不得不讀書。
第二,是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時間,因而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象力的讀書。
第三,是為了鍛煉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這三種讀書中的任何一種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二、第三種讀書,可以同時進行。除了直接鍛煉精神的偉大書籍,哪怕只是讀有趣的書,也能有效地讓心靈恢復平靜。換句話說,只有能用讀書填滿獨處的時間,就能減輕內心的孤獨感。
作者還告訴我們怎么選書,怎么讀書,怎么更有效的理解書中作者想表達的含義,同時告訴我們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2.悉尼.芬克斯坦、喬.懷特海、安德魯.坎貝爾《避開錯誤決策的4個陷阱》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大家有沒有遇到決策錯誤的時候?我就遇到過,比如我在設計的時候,理論想到的方法是這樣的,但是到實際制造過程中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就會后悔當初的決策,如果換一種方法設計?如果找多點人討論?如果找有經驗的人幫我審核?那錯誤的概率是不是要相對低一點。我們為什么有時候會作出錯誤的決定。
因為通過對大腦的探索能辯別出四個陷進,這四種情況會干擾我們的思維并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觀點正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下面4個陷進是導致錯誤思維的根源,而錯誤思維會導致錯誤決策。
未來不可測,如何保證決策的成功率?與其坐等成功,不如從防御做起。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歸納起來只有4條:誤導性預判、誤導性經驗、不適當的情感依附和不適當的個人利益。作者同時也告訴我們4中防御策略:經驗及數據分析、團隊討論及挑戰、管理和監控。
作者在這本書中用大量的實例來告訴我們怎么樣盡可能的減少錯誤,同時也盡可能的提高成功的概率。
3.湯姆.拉思《你充滿電了嗎?》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上完一天班后回到家,感覺特別累,什么都不想干,感覺身體被掏空了一樣,對很多人來說不被工作和加班掏空,也會被手機和網絡掏空,這個時候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休息,認為休息能帶來能量和成長的幫助,然后再重新出發,然而休息只能幫助我們恢復,卻不能讓我們重新恢復戰斗力。
我相信每個人都想在自己的每天投入的工作和生活中變得有意義,但有時候感覺就在混日子,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怎么來對待呢?我們每天24小時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候是用來工作的,這三分之一還不包括額外加班的時間,相信大部分的人工作的時間都不止三分之一,既然我們每天用這么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如果這些對你來說都沒有意義,那你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不開心的,這對和你相處中的人和對你自己都是不利的,工作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生是否幸福和有意義,我們怎么樣才能改善目前不滿意的工作方式呢?
我們對工作的最本質的要求是能夠為他人創造意義。如果你把一天里的大多數時間都花在做有意義的工作上,那么你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概率將增加250%以上。《你充滿電了嗎》這本書讓我們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重新認識,讓我們找到充滿電的工作和生活,然后再繼續戰斗。
二,小說散文類
1.楊絳《我們三》
楊絳先生的文字像百年好酒,有一股很純、很香的感覺,久久都忘記不了。
楊絳在開篇的時候用一種夢境的手法來描寫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媛的逝世。
在我們都了解楊絳錢鐘書夫妻之名的時候,好像都忽略了他們的女兒錢媛。
他們的女兒從小有過目不忘之本領,工作后一直從事英語教學工作,而且還因此創辦了新的文學體。連最后住院的前一天還在工作。
錢媛在去世前幾天還在擔心著媽媽楊絳的吃飯問題,自己去世后就沒人燒飯給媽媽吃,怕媽媽吃不好。楊絳說:“錢媛去世的時候離60歲還差2個月”。
2.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了孩子的父母都想給自己孩子最好的,吃穿用度一律用最好的,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孩子不是提線木偶,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孩子最終要有自己獨立面對社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眾多案例分析告訴我們是什么樣的父母,你是屬于彼得潘式父母、直升機式父母、潮人式父母、copy型家長、無痛型家長。
你覺得自己最像哪種類型的父母?你覺得自己需要什么?在這本書中你都能找打答案,我們并不是一定要求孩子要優秀到什么程度,在我們想幫助孩子進步的同時,不要忘記了我們父母本身先進步。
3.安妮寶貝《二三事》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安妮寶貝的書籍,不過現在大家應該都知道安妮寶貝已經改了筆名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穿插式的倒敘的說事方式,剛開始讀得時候如果沒理解過來的話感覺有點亂,后來就好了,而且感覺這種方式挺不錯。
這本書中主要說了蘇良生和伊蓮安這2個女人的一生,一生中遇到的人,一生中處理的事。伊蓮安只要需要蘇良生的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良生就會立刻啟程出發。
蘇良生和伊蓮安這2個人都是童年受到過傷害,都是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度過的,也行童年的陰影太過深刻,所以導致以后在社會上像一個不良少年一樣的生活呢?
在這本書中蘇良生和伊蓮安是在稻城遇見的,后來蘇良生還去了鄉城,這和最近上映的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不謀而合,在這部電影中,也說到了稻城,陳末想帶著心愛的人小諾去稻城結果帶了幺雞去,劇情轉折到最后,陳末在鄉城等待著幺雞的回歸。
以上6本書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共鳴,有讀過的可以一起討論討論,沒有讀過的,有機會的話盡量以讀,都是很不錯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