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是一部以最終大家都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為主題的小說,里面的每個人物都有各自的執著。
喬峰執著于帶頭大哥,段譽執著于神仙姐姐,虛竹執著于平凡的生活,鳩摩智執著于武學。大家殊途同歸,最終都被命運所嘲弄。
同樣在欲望中求而不得的慕容復其實背負了更多,但卻唯有慕容復卻得不到任何理解,因為他的出發點傷害了宋人的感情和利益。
但若是從慕容復的角度出發,卻是另一回事了。
不能哭的童年
慕容復出生于沒落的燕國皇族之家,他的父親慕容博心心念念的便是興復大燕,而且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兒子身上。從出身上來說,慕容復的家庭教育里其實是沒有“身為宋人”這一項的,對他而言,從小父母的教育就是燕國的王族,只是生活在宋朝,所以慕容復從小被灌輸的身份認同是燕國人,而不是宋朝人。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理解慕容復成年后的種種行為。
同時,慕容博為了掩蓋自己挑撥的雁門關血案在家中假死,留下孤兒寡母。而慕容復的母親也并不是如同喬峰養母那般的慈母性格,慕容復在思念父親想流淚時他的母親沒有柔聲安慰,而是嚴厲地訓斥了他,讓他要時刻謹記父親的“遺志”--興復大燕,不能軟弱不能流淚,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必須要堅強。
從此慕容復的童年再沒有過淚水。
共情能力的缺失
童年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持續而巨大的。慕容復屬于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身上卻背負了本不該他這個年紀所應承受的責任與理想。而他的理想中興復大燕則需要籠絡人心和有能力的江湖人士,但是他別說是武林中人,最后連自己的家臣都舍棄了。
很多人對此往往要么覺得困惑,要么覺得慕容復實在太無情,心中只有興復大燕這一件事。事實上,如果沿著慕容復的童年成長軌跡,可以看出,慕容復由于從小壓抑自己的情感,而且心中極度孤獨和不安,從而失去了與他人共情的能力。
所謂的共情能力,即“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反社會人格與自戀人格通常共情能力差。我們知道,在生命早期所建立的聯結會影響成年后的關系形態。有著安全型依戀的人的特點是信任他人、不擔心自己會被拋棄,并且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會被他人所喜歡。當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時,有著安全型依戀的人,面對他人往往有更高的共情能力。
而在人類的文化及社會環境下,共情能力高被認為是積極的,對于利他主義者也給予稱贊。那些希望獲得贊同的個體可能會更樂于實施助人行為,以求可以提升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用武林人士的話來說就是“義薄云天”,有這樣能力的人通常有著很好的共情能力,比如段譽。
而慕容復沒有。慕容復的世界并不為人所理解,而從小父親“去世”,母親嚴厲,家族衰落,這一切都不可能讓慕容復的世界建立起信任和共情。
而喬峰恰好是慕容復的反面。論物質的成長環境,喬峰照慕容復差了許多,但是喬峰的養父母視他如己出,給了他無比溫暖的家庭環境,少林寺的大師也亦師亦父,悉心教導他武藝和做人。因此喬峰在回想起童年時都是溫馨的美好回憶。這樣的健康成長環境使得喬峰心智健全且共情能力強,因此得以結交有志之士。
沒有快樂,也沒有愛情的世界
若慕容復沒有背負上不切實際的復國理想,其實日子可以過得不錯。身邊有愛他的青梅竹馬,有忠心且技高的家臣,連侍女都是很出挑的女子,自己的武功在同輩人中也數一數二,只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慕容復的世界,被從小的堅強教育早已塑造得支離破碎。復國最后是他人生唯一的寄托,所有的意義都系在了這根稻草上。西夏公主問他最快活的日子是什么時候,他仔細搜尋,竟找不到絲毫的快樂時刻,那一刻他苦上心頭,支吾道,可能是,未來吧。
他也無法感受愛情。王語嫣對慕容復也是執著,他何嘗不是王語嫣的“燕國”,但是王語嫣畢竟只是陷在愛情里,盡管如此,王語嫣可能已經是能離他心最近的人了。慕容復并不是完全不在意王語嫣,只要不把王語嫣和復國放一起選擇就好,他關心王語嫣的死活,王語嫣的迷戀也給了他一些心理上缺失的母性慰籍,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愛情講求投入,慕容復的人生早就無法投入到除了復國之外的任何一件事和人身上了。
不瘋魔,不成活
從書中王語嫣對慕容復的描述里,其實不難看出慕容復本身對復國的迷茫:
不料她只歡喜得片刻,眼光中又出現了那朦朦朧朧的憂思,輕輕的道:“他……他老是一本正經的,從來不跟我說這些無聊的事。唉!燕國、燕國,就真那么重要么?”
“燕國,燕國”這四個字鉆入段譽耳中,陡然之間,許多本來零零碎碎的字眼,都串聯在一起了:“慕容氏”、“燕子塢”、“參合莊”、“燕國”……脫口而出:“這位慕容公子,是五胡亂華時鮮卑人慕容氏的后代?他是胡人,不是中國人?”
王語嫣點頭道:“是的,他是燕國慕容氏的舊王孫。可是已隔了這幾百年,又何必還念念不忘的記著祖宗舊事?他想做胡人,不做中國人,連中國字也不想識,中國書也不想讀。可是啊,我就瞧不出中國書有什么不好。有一次我說:‘表哥,你說中國書不好,那么有什么鮮卑字的書,我倒想瞧瞧。’他聽了就大大生氣,因為壓根兒就沒有鮮卑字的書。”
從這里能看出慕容復其實并不知道要復什么樣的燕國。燕國早已為人遺忘,本身又是少數民族政權,還沒進化到文化的層面,所以并沒有文字流傳下來。沒有了文字,又沒有多少后人,慕容復的復國只是個幻影而已。
所以當王語嫣戳破這個幻影的時候他憤怒了,他人生所有的意義都建立在復國之上,但是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燕國的統治到底是什么樣的。
最終慕容復情緒的累積促成了最后的瘋狂。其實若他能如常人那般,父親“去世”痛哭一場,復國無望時能及時發泄出來,交三五知己訴訴苦,也許本不致如此。
復國只是一場夢,在夢里開始,在夢里結束。
然而,它留給慕容復的卻是一去不返的堅強教育下的悲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