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多數(shù)方面來看,今年我過得糟糕透了。今年沒總結,好的方面我不想和你們講,壞的方面我也不想和你們講。你看我現(xiàn)在多久才發(fā)一次微博。我整個人都到生活里去了,那里人口眾多,我基本都不喜歡。所以就和你們交待一下今年讀的好書。我完了,今年讀的書變少了好多,還基本是上半年和暑假讀的。當然去年我整天讀書這沒法比,但是最近我的狀態(tài)就是不在狀態(tài),一是不想讀書,二是懶得思考,所以讀的書的質(zhì)量也跳水一樣的降,我連邁克爾康奈利都不怎么讀得下去我讀個屁羅蘭巴特啊。而且你看,今年寫的全是小說小說小說,而且都是越來越有爛大街傾向的特別有名的作家的小說。今年選書都懶,只翻以前標記的想讀,沒找著特別厲害而冷門的書。所以我說這篇東西你看到這兒也就行了,我只是再不寫東西就要廢了。是自己感覺自己廢了,而不是真的廢了,我早就真的廢了,但是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赫拉巴爾。年輕的時候我讀赫拉巴爾《過于喧囂的孤獨》,讀得如癡如醉,這時候我一個成功人士的哥哥跑過來看了一眼我讀的書,說小李啊你讀的書夠多了你該想想自己未來的事情啦,比如怎么賺錢之類的。當時我是很不屑的,但是現(xiàn)在我也覺得自己讀的書夠多了,可以想讀什么讀什么了,我也開始想掙錢的事情了,比如我現(xiàn)在整天寫代碼,希望自己能活到能用代碼換錢的那一天。但是我現(xiàn)在還是在讀赫拉巴爾,這本《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是本輕盈而美好的小說,要用刻意輕盈的聲音一邊飄在天上一邊非常落寞地念出來,才能充分感受到它的美。這樣的書我當然是不配讀的啦,我還是應該老老實實坐在凳子上讀《C++Primer》這樣的書。但是我高興,近來我感覺,高興最重要。這樣的想法大概是來得太早了,但是這樣的想法總是來得太早了,而且我高興起來看看書也蠻好的,總比咸魚著好,也比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好。
《兇年紀事》
庫切。庫切的書這本之后就沒讀過。他的書讀得也差不多了,想讀了一些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看他那本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人文的,但是我能老老實實坐下來讀一大本俄羅斯文學的年紀已經(jīng)過去了,下個這樣的年紀大概要等到我很老的時候?;蛘咭舱f不定哪天追悔莫及:我活了三四五十年了,竟然還沒看過《卡拉馬佐夫兄弟》!然后抓起來看個半小時,盯著第三頁發(fā)二十分鐘呆。這本書真的是特別奇怪,它的每一頁都分成兩欄或三欄,幾個部分同時進行,看得真是神經(jīng)病都要犯了。想起來差不多類型的書:《微暗的火》我只讀了他的評論,詩是根本讀不下去,今年很火的那本《S.》,前幾年買過英文版,磕磕絆絆讀了個第一章,就從此積灰,可惜了這么好的印刷裝幀,落到這么一個挫人手里。所以幸虧這本庫切我還讀完了,不然閱讀總結里面十本書我都湊不到。
《鴿羽》
厄普代克早期的短篇小說集。是那種內(nèi)功深厚的短篇小說,整體的寫得很好,也有一些很精彩的結尾。平時看的小說講的是故事情節(jié),這樣的小說是通過一個讓人感覺它看上去仿佛很真實(也就是說,讀小說的時候它會迫使讀者評估它的真實程度)但是實際上是精心構造的人生片段,來傳達某種我們都知道的情緒,讓我們加深對這種情緒的理解(而非感受)。形式上說,是精致版本的卡佛小說。就情緒而言,卡佛傳達的是某種絕望,而厄普代克傳達的,是某種苦悶。我也想寫這種看上去很平淡,實際上蘊含著很多內(nèi)容的小說,但是實際上我只能寫出那種看上去很糟糕,包含的東西只是一些小聰明的東西(而且我也不寫?。O氲揭环N說法,這種小說可以叫做“后搖式小說”,好的后搖和奇怪的和弦分解換來換去加音量比起來,區(qū)別在于后搖仿佛在傳達著什么東西,含含糊糊的。含含糊糊的東西總不太好,絕望啊,苦悶啊,腦子里的毛病啊,喉嚨里的痰啊。含含糊糊的歡樂和含含糊糊的幸福好像不太常見,只有奇怪的人才能擁有。
《白夜》
人生第一本老陀的書。在圖書館讀的,讀完之后出去跑了一圈,算是掙脫,然而沒有掙脫掉。愛情突然來臨,突然消逝,仿佛沒有存在過,但是“仿佛沒有存在過的東西”當然都存在過啦。“那是足足一分鐘的欣悅??!這難道還不夠一個人受用整整一輩子嗎?”對我來說大概是不夠的,但是開心個兩天大概可以。不過道理是這樣的:衰退是愛情的本質(zhì),它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在不斷的減少,我們感覺到的“愛情的提升”,只是又產(chǎn)生了另一種不一樣的,但同樣也只會衰退的東西。這么想的話,大概人生要好過一點兒。反正,這本書已經(jīng)是老陀的書里最積極向上的一本了,我是感到害怕的。但還是要讀,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怎么看得懂其他一萬本書里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梗呢(認真臉)。哎我的真是毫無人生追求。
《孤獨與團結:阿爾貝·加繆影像集》
高考之前買的書,原價在亞馬遜上買的,一百二十六,買了還沒兩個月就在圖書館見著了,我真是太感動了。去年和今年在圖書館讀了加繆全集的大部分,(今年和V去南京在先鋒買了唯一一本圖書館沒有的《正義者》,好像看完了),怎么著也想為加繆花點兒錢。書上就只是文集摘要和照片,好看是好看,但也沒什么高考之前打雞血的意思,翻了三五遍,做了個摘抄,就扔書架上了。關于圖書館我覺得自己心態(tài)特別好,感覺每在圖書館讀一本書,自己就賺了二三十塊錢——更何況這幾年書價越來越貴,普通的小說都要賣到五六七八十多,感覺自己省了不少錢。但是實際上我借了書就想草草讀完下一本,一點都不像自己買的書那么愛惜。這大概是我今年讀得這么少的原因,買了不少書,卻總是因為“圖書館借的書還沒看完吶”這樣的混賬理由擱在書架上。在學校圖書館發(fā)現(xiàn)了不少一直想讀但是找不到的書,借了《納爾齊斯與哥爾德蒙》和《寫作的零度》,但是我會看么,并不會。
《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
暑假讀的書,讀這書那天吃了芥末冰淇淋。今年還讀了納博科夫的《防守》,寫象棋的,我也很喜歡。寫象棋的書我都喜歡:《棋王》《象棋的故事》,大概是因為我下得特別差吧。在某個方面有一點了解但是特別差勁,大概就會沉迷于該方面的小說(看來我差勁的地方不少)?!度退沟侔病つ翁氐恼鎸嵣睢肥潜竞芗{博科夫的書,同時也是一本流暢的小說,同時做到這兩點對他來說好像比較困難,或者說,這么做太過平庸,他后來不高興這么寫。這本小說有小說里的小說,有偵探小說的手法,有傳記的意思,有魔幻文學的色彩,還穿插著杜撰的文學作品。所以在這么多虛假中,真實拋去了真實的形式,顯露出來?!叭退沟侔?奈特?誰在談論塞巴斯蒂安?奈特?”
《到燈塔去》
伍爾芙。我一直號稱喜歡伍爾芙,但是也是到了今年才讀了她的《到燈塔去》和《達洛衛(wèi)夫人》,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喜歡她,過去這么多年的逼裝得很有我個人特色,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大概五月份開始讀,在自習課上一邊讀一邊摘抄。讀到特別喜歡的地方,整個人在顫抖,抬起頭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九點了作業(yè)還沒怎么寫。當然啦要是沒有伍爾芙那個時間我大概也不會學習,但是有的話我浪費的時間自己卻感覺很有價值。做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但是實際上在浪費時間——這差不多是人生本身了吧。從這本書得到的一個收獲是這樣的:很多東西是層層遞進的,比如說當我們看到某個文本時我覺得它很真實,而看到《到燈塔去》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之前的感覺是一種虛假。再比如說之前我看《海浪》的時候感覺自己喜歡伍爾芙,但是看《到燈塔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種喜歡也是一種虛假。但是之前和之后的感覺要么都是真實的,要么都是虛假的,那么也許我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真實,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歡。
《龍朱》
沈從文。第一次正經(jīng)看沈從文,整個人是爆炸的。其實中國作家的東西我都不怎么看,最近看了一些近當代中國文學,感覺錯過了全世界。我不看中國文學的鍋應該甩給圖書館,圖書館的中國文學區(qū)簡直是災難,它的結構是一個書架的垃圾里面碰巧有一本好書,不能把所有的垃圾堆起來燒掉只留下那些好書么...或者,所有的中國出版物,要翻譯一遍,再翻譯回來,才能上圖書館的書架,這樣世界會美好得多。沈從文一個首先的印象是可以用非常凝練的語言寫出一整個奇怪的世界,這很厲害。以及,用平實而有鄉(xiāng)土特色的語言寫宏大的題材。還有很多說不出來的東西。喜歡。
《藍房子》
北島去先鋒那天棉花他爹給帶的簽名版,爆炸上天,非常幸福。一本散文,主要是寫北島的一些認識的人和他自己的經(jīng)歷。難得有個人讓我感覺:這人這輩子活得不虧。這也是一本讓我對當代文學重新有希望的書,讀的時候全程:“啊這個人寫的東西不錯啊/啊這個人竟然還活著啊/啊這個人竟然也才死不久啊”。所以我越來越覺得,只讀死人寫的書是不是一種錯誤的選擇,讓我錯過了很多東西。也許,只看二十世紀的東西,無論看什么作品,都是二十世紀的眼光。這大概是另一種時代局限性了。這本書封皮被拆掉了,看上去超好看,摸起來也舒服,棉花用銀粉的墨水給寫了扉頁,特別好看,北島的簽名也很帥。//////
《現(xiàn)實與欲望》
塞爾努達的詩。國外的翻譯作品很少有我特別喜歡的,但是這本里面有好多喜歡的,也許是翻譯比較好。又是那種錯過了全世界的感覺,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翻譯過來的詩讀起來也很舒服,之前讀了《疑問集》就很喜歡,那本《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也是讀起來很順的類型。但是比方說,博爾赫斯的詩我仍然不喜歡,里爾克的詩我也讀不下去。也許有些詩本身就是抗拒翻譯的,不知道這算優(yōu)點還是缺點。塞爾努達的詩讀起來很西班牙,熱情奔放的意象,直率的抒情,詩本身的趣味,都很西班牙。
到了睡覺的時候,請讓我,
別再睡進這永無完結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