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方圓實驗小學 竇金龍
? ? ? 聽了前面幾位前輩的閱讀分享,自己感覺收獲滿滿。大家結合“歷史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的不同視角,辨證理性的對洛克的《教育漫話》這一教育經典作品進行闡釋。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洛克的教育思想,既要考慮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時代背景,又應結合當下現實教育現狀,具體教學問題進行剖析與討論。用理論指導實踐,學之習之;用實踐檢驗理論,思之辯之,這正是我們開展“經典”閱讀的初衷和目的。
? ? ? 今天,我將和大家就《教育漫話》之106-120節進行閱讀分享,自己能力有限,不妥之處,敬請雅正。
? ? ? 首先還是和大家一起研讀一下原文,以便整體把握一下相關內容。
? ? ? 在106-120節中,洛克分別用了15個關鍵詞,來表達自己的教育觀點。它們分別是:懇求、好奇心、消遣、訴苦、大量、公道、啼哭、愚勇、堅忍、勇氣、懦弱、膽怯、大膽、殘忍。而當中,好奇心兩次被反復提及,足以看出洛克的教育觀念中,將兒童的好奇心教育置于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他在書中說的那樣:“兒童的其他嗜欲應該小心的抑制,但是好奇心應該小心的加以鼓勵。”
? ? ? ? 在這一部分的論述中,洛克的觀點從最開始就讓我困惑不解。他認為:“而盈通懇求的事情,絕對不可讓他得到,他們哭著要求的東西,尤其不可給予,甚至他曾經提到的東西也是一樣。”在他看來,“說‘我餓了’是一回事,說‘我要吃烤肉’又是一回事。”這種兒童的“懇求”不予以滿足的絕對,他在后文仍在不斷解釋強調:“做父母的所應該注意的是區分別是好的需要與自然的需要”,因為在他看來,自然的需要時應該得到適度的滿足的,相反,他人希望兒童“不以他們的事好去調節他們的興致”。
? ? ? 說實話,對于這種“嗜好需要”與“自然需要”的嚴格區分,我并不是十分確定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孩童的真是成長過程中,他們的需求表達是否有這種標準上的本質區別。我的理解是:洛克實際上是想強調一種物質上的需要與精神上的需要的區分,這一點在其對于“好奇心”的另眼相看上可見一斑。也就是說主張對于孩童的物質滿足盡可能保持在低水平、低標準線上最為適宜。
? ? ? 關于這一點,令我想到了前些天聽來的一段談資。德國講學歸來的劉曉明教授向我們描述了他所看到的中德兩國的區別時談到:德國人關于飲食的標準要求何其簡單,基本上當地的教授、學生晚餐基本都只是在超市購買那種速凍快餐,回家后微波爐加熱食用即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我們中國在外講學、或是游學的教授、學生,晚餐勢必需要親自購買新鮮食材,準備各種“刺激”的調味料,為何說是刺激,因為一旦“舌尖上的美食”開始烹飪,各種美味瞬時間就“香飄十里”,而這在德國人看來卻是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事實,甚至對于他們的夜間生活是一種極大的干擾!通過這種對比,我們能清楚的發現國人對于“美食”的極致追求,不得不承認,食在中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結合洛克在《教育漫話》中關于“懇求”的論述,我們又不禁需要自省和反思。說小了,從小孩子的嘴就養叼了,個個從小就成了“中華美食家”,其后果可能就是對于“物欲”的不滿足,精神追求的匱乏;說大了,我們的餐桌生意由來已久,“情誼深,一口悶”的傳統至今依舊大行其道,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經的“實干興邦”,到現如今的“匠人精神”。按照洛克的話來說,“兒童應該及早習于再放任他們的嗜欲之前,去問問理智,運用理智。”其實不止是兒童,成人更需要理智,生意如此,發展如此,教育更是如此!
? ? ? 其次,在談到“消遣”這一章節時,洛克認為“消遣與工作或事物是一樣的必要。但是消遣是不能不有快樂的,而快樂卻不是永遠根據理智的,他根據嗜好的時候還多些,所以兒童不獨要準他們自己去尋消遣,而且應該根據嗜好的時候還多些,所以兒童不獨要準他們自己去尋消遣,而且應該依據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消遣……”
? ? ? 關于“消遣”這一點讓我想到了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黑暗來臨的時候,一個人如果晚上沒有蠟燭,煤油燈,它還可以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可謂是放之四海皆可。在我國,你問老年人的話,回答估計是跳廣場舞,打打麻將,帶帶孫子孫女兒;你問中年人,回答毋庸置疑是在為著家庭,為著事業拼搏等等;你問青年人,回答的時間幾乎都沒有,因為他們不把自己“快樂”筋疲力盡估計也不會回家。那么孩子呢?學生呢?相比身為教師的大家不用明說都能猜得到。那就是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呀——語文、數學、英語作業……可是你知道嗎?這個問題在德國的回答竟然是——學習哲學!沒錯就是研究在我們中學政治上妖魔化的“形而上學”。對比之鮮明,不得不令身為教育人的我們深刻進行反思。所以洛克才會說,“在兒童在消遣方面得到自由,此外還有一宗好處,就是由此可以看出兒童本性中的氣質,看出他們的傾向和才能,這就可以知道賢明的父母去為他們選擇生活的途徑和事業,同時,如果發現兒童的本性中具有任何錯誤的傾向,也就可以想出適當的方法去補救。”
? ? ? 接著。關于兒童相互間的相處,洛克認為“訴苦”與“啼哭”皆不可取,他主張從小就“及早把誠實的基礎建立在大量與慷慨的把自己所有或所好的東西去給予別人上面。”因為他認為“習慣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便捷。”
? ? ? 關于“啼哭”洛克將其分為兩種:“一種是頑強的、跋扈的,一種是吵鬧的、怨訴的”。而這兩種行為在他看來都是“絕對不可允許的”。關于“訴苦”,在洛克看來,“孩子們互相攻訐,通常都是一種憤怒與抱負的呼聲,想要取得別人的幫助……他們這樣及早學點忍耐的功夫,受點鍛煉,對他們是沒有害處的”。對此我深有感觸。從老師的角度來看,由于受到“啼哭”和“訴苦”,我們很容易形成一種同情弱者心態的感性影響。這樣做的后果無疑是將自己置身于班級弱者的“保護傘”的地位,使這部分學生形成依賴心理,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我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家長角度來看,那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新一代孩童,個個可謂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和小皇帝,家長更是容不得其在外受半丁點兒委屈。可是這樣下去的后果更加嚴重,因為這就使得孩童一味的迎合家長的這種護短的心態,趨利避害,避重就輕,害人而利己……誠然,惡性,暴行,絕對不應予以姑息。但是培養孩童慷慨大量與公道更為重要。從小把“慷慨懸為一個競爭的目標……他們便會養成溫厚的習慣,而且以自己能夠對他人和和善、慷慨與有禮貌視為一種快樂,視為一種值得自負的事情。”
? ? ? 再然后,關于孩童“氣質”的培養,洛克鮮明的指出雖然“恐怖是一種情感,如果支配得法,也有它的用處。”但是“愚勇”、“懦弱”、“膽怯”、尤其是“殘忍”都不應該。與之相對的,應當培養孩童的“堅忍”、“勇氣”和“大膽”,使孩童能夠在“無論遇到什么災禍或危險的時候,他都能鎮定自處,盡責不輟之謂。”
? ? ? 關于這一點,給我感觸最深的是“魅力教師讀寫訪”的雪梅姐和秀娟姐。扎根特殊教育事業的他們,每天遇到的教育問題都是我們這些普通學校的教師所難以想象和理解的。智障、自閉、羊癲瘋等等名詞,過去對于自己都只是在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籍時才從字面上有一個粗略的認識,從來不敢想象和判斷倘若是自己遇見這些“天使”,能否也像這些前輩一樣努力做陪伴在“天使”身邊的知心大哥。所以,每每反思起自己曾經或是現在班上的那些特別的孩子時,我都會想起他們的話,“必須善待每一個孩子,關愛孩子們不同的心靈世界……一顆堅定的心便足以帶我們走向遠方!”也許正因為有這些教育事業的“陽光”在前,洛克也才會在書中如是說:“兒童無論犯了什么事,無論所犯的事結果如何,他們所應注意的知識他所犯事的根源和可能養成的習慣;懲罰應當著眼在這種地方,兒童不可因為游戲或者無意之間弄出了人和傷害就受到責罰。應該矯正的過失是在他們的心里;凡是他們的年歲增長之后就可以改正的,或者不致養成惡習的過失,則目前的行動無論如何不令人喜歡,都不必加以任何譴責。”
? ? ? 孩子畢竟是孩子,正因他們是孩子,才更需要我們的教育。
? ?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洛克不止一次的強調孩童好奇心孤立的重要性!他認為“好問的兒童發出的天真的,沒有經人教導過的發言,常常可以是的一個肯用思想的人去用一番思想。”不僅如此,他還就此提出了三個需要注意的方法:一是“答復他的一切問題,解釋他所想要明白的事物,按照他的年齡與知識的能量,使他盡量懂得。”二是“采用一些特殊的稱譽的方法。”三是“不可使他們得到虛妄的答復。”
? ? ? 不止一次,當我讀到第三點的時候,我都感覺得到身為教師,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如果說:愛教育,是成為老師的一個首要前提的話。那么,懂教育,就是作為教師的一門終身的必修課。“不可使他們得到虛妄的答復”,結緣教育,這就要求著我們每一位教師從讀書寫作開始,與信仰為伍,為孩童點亮那一盞盞明亮的心燈!
? ? ? 還記得中央臺曾經的一次訪談節目的名稱叫做:你幸福嗎?那么,教育人的幸福又是怎樣的呢?最后就用書中洛克的這一段話試著作為教育人的“幸福”解答,“凡是能夠碰到殷勤的人,容忍他們的無知,而又能夠幫助他們脫出這種無知的境地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今天的領讀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聆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