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最近上映的電影《云端行走》,挺好挺震撼的一部電影。如果一句話評價:看完電影后在回家的路上,我感覺整個人走路都踏實了許多。
云端行走
循習慣,小樣依舊說說我在這部電影中找到的High點:
夢想的偏執狂
門外漢說電影3D
平靜的藝術
下文有輕微劇透:
夢想的偏執狂
這是部傳記電影,改編自高空鋼索藝術家菲利普·帕特的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他從小時候對高空走鋼索癡迷到在紐約世貿大樓雙子塔之間搭建鋼索,成功穿越兩座大樓的經歷的故事。
菲利普自打小時候目睹了高空鋼索雜技藝人的表演后,念念不忘。于是在自家院子里搭建繩索,練習空中行走。但遭遇父親的反對,后來他離家出走,來到巴黎街頭賣藝。并浪漫邂逅了自己的愛人與知己——安妮,一個街頭民謠歌者。菲利普向安妮講述了自己渴望行走在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中間的夢想,面對這樣偏執的夢想,安妮毅然地支持著菲利普。后來,他師從高空行走大師papa魯迪進行系統地學習。
影片始終,菲利普以一個對夢想偏執狂的的形象,走過繩索,走過行走湖面懸空的鋼絲因為被人嘲笑首秀失敗的黯淡歲月,走過巴黎高空,一直到 最后走過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紐約世貿大樓雙子塔。
這樣的傳記電影,是典型的美國主旋律,強調個人夢想的偉大,強調堅持,強調對夢想的決絕。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么影視文學作品里,在歐美可以看到這樣多堅持夢想,不懈奮斗的形象,而在當下我們周圍,談到夢想,眾人唯避之不及,仿佛看個笑話?
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我感到自己無力駕馭,暫且留個問題吧。
門外漢說電影3D
整部電影2小時,挑戰雙子塔高空行走的前夕,他們精心準備和真正行走的時候,是整部影片的高潮所在。不過30分鐘,卻時刻揪著觀眾的心,仿佛我自己也隨著菲利普穿越高空,行走在霞光照耀、云霧繚繞的雙子塔間。
這樣的效果,3D技術的呈現可謂居功至偉。
那現在3D電影,于大眾面前已如家常便飯。每年用3D技術拍攝的電影數量也是一年一個臺階。
可唯獨在這部電影里,我真正感受到了3D技術運用的效果,甚至甚于《極盜者》。
雙子塔高聳入云霄,向上仰望近乎垂直的視角,菲利普行走云端的那一刻,當他停在鋼絲上,開始俯瞰底下的觀眾,3D技術運用在這樣的高空拍攝角度,仿佛真正置身其中,讓你震撼。
作為一個門外漢,我認為電影技術的發展還是應當服務于影視作品本身,促進和推動電影的發展。
平靜的藝術
電影中,當菲利普多次行走在鋼絲上,每每反復提到:我感受到真正的虛無。
我總覺得虛無翻譯地比較別扭,全情投入、物我兩忘的這種境界,道家、佛家都有許多論述,我更傾向于描述成一種平靜、澄明、空靈的境界和感受。
進入這種狀態,也許對于行走在萬尺高空的菲利普來說,便忘卻了內心的恐懼、觀眾的喧鬧和周圍的嘈雜,專注在鋼絲上,仿佛與鋼索和天空融為一體,甚至到最后警察在雙子大樓兩側不斷勸阻的時候,他選擇繼續留在鋼索上,行走在萬丈云端,甚至躺在上面,望見云、望見天空,望見飛翔的白鳥,仿佛整個世界與他融為了一體。
這是一種“平靜的藝術”。
工作學習時,你有多久沒有感受到那種全情投入、物我兩忘的狀態了?當生活的瑣碎、手機的震動、泛濫的資訊如洶涌潮水般襲來,你有多久沒有感受到這種“心流”,“平靜的藝術”?
也許這個時代,我們真的缺少那么一點,行走云端的夢想、勇氣與平靜。
最后以這部電影的英文名結尾吧,“The Walk”.
如果你喜歡我文字,歡迎關注我的簡書賬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