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讀書筆記

本書是近代高僧太虛大師所撰《佛學概論》、《中國佛學》的合集。《佛學概論》從“學史”和“學理”兩個角度論述了佛學歷史和佛教原理;《中國佛學》對中國佛學的特質、宗源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詳細闡釋,其中不乏有趣的佛典故事。此次出版,還將太虛大師我之宗教觀》、《我的宗教經驗》、《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三文附于書后,以便讀者朋友更好了解太虛大師和他的佛學思想。

作者簡介:

太虛,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近代著名高僧。曾任世界佛學苑苑長、中國佛教學會會長、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生于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死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于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虛大師十六歲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師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間,士達上人攜大師往鎮海拜見師祖奘年和尚,和尚為取法號太虛。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


閱讀收獲

? ?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佛教類的書,完全是抱著開放的心態在閱讀,對佛、佛學有了粗略的認識。當然,憑著這寥寥幾頁的閱讀,離大徹大悟肯定不止千尺的距離,但是總覺得每次讀完之后心會平靜很多,看著書里的各位大師“談笑”人生,互相啟發點悟,忽覺人生可以如此開闊爽朗。書里有許多佛教的用語,寫法也是用半文言的文體,對于閱讀上確實有一定障礙,但是,并不影響我繼續閱讀下去。我想我閱讀的本意可能是想了解這個龐大體系背后的結構和邏輯,了解佛學發展了這么多年之后他所認定的理念又是什么。佛學之出發點,由于修養所成圓覺的智慧觀人生宇宙寓有真理,了如指掌,為了悟他而有所說明,所以佛學雖可稱哲學而又不同于哲學。且佛學不過以解說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實行所成的事實,如度一切眾生皆成佛道,變娑婆穢土而為極樂是。這本書,至少讓我了解的佛教發展的來龍去脈,了解了不同流派之間的交融和錯落之處,知曉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域對于佛教某個支派的傳承。也大概清晰了佛教的主要內容。

這是一本需要靜心重讀的書,本周的速讀只是讓我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會找機會重新慢慢讀來。

本書目錄

總論/001

第一章什么是佛學/002

第二章佛學大系/009

佛學概論/015

緒言/016

上編學史/020

第一章釋尊略傳/020

第二章印度佛學略史/023

第三章中國佛學略史/027

第四章各地之佛學略史/030

下編學理/033

第一章因緣所生法五乘共學/033

第二章三法印出世三乘共學/048

第三章一實相印大乘不共學/051

第四章概括/057

第五章結論/058

中國佛學/065

第一章佛學大綱/066

第二章中國佛學特質在禪/073

第三章禪觀行演為臺賢教/148

第四章禪臺賢流歸凈土行/170

第五章中國佛學之重建/194

附錄/199

太虛自傳/200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