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
在我的腦子里以前總有一個觀點,就是“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我之前一直將這個觀點歸結于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不過這兩天讀到這本《中國哲學簡史》,至少已經讓我了解到兩個點:第一,不應該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而應該說是中國人“不信教”,中國人不是宗教的;第二,中國人不是宗教的,卻也跟馬克思老爺爺沒有關系,至少這本書是20世紀40年代寫成的,馮先生已經說“中國人不是宗教的”了。
在我看來,宗教是哲學的延伸,佛教是佛學的延伸、道教是道家的延伸,宗教無非是某種哲學加上一些形式上的約束罷了。除了外來的佛教,中國人一般是不說宗教的,古今的士農工商也很少每天要進寺廟里面去祈禱。正如馮老先生所說,中國人“不太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是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
按照中國的哲學傳統,哲學的功用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中國的哲學里有為學、為道之分,為學指的是增加學識,為道則指的是提高內心的修養和境界。中國的哲學是為道的。
那么,中國的哲學追求的是什么呢?中國的哲學追求的是“成為圣人”,中國的哲學要解決的問題,也相應的是“如何成為圣人”。中國哲學中的圣人,跟國外的圣人不一樣,國外的圣人,如耶穌、如佛祖,都已經超脫于人間,成為神了,但是中國的圣人,除了內在的修為和境界之外,卻不應該脫離于社會脫離于人間而存在,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內圣外王”。
哲學有“出世”和“入世”之分。出示的哲學鼓勵人向自然靠攏,入世的哲學鼓勵人向社會靠攏,有代表性的,道家是出世的哲學,而儒家則是入世的哲學。中國的哲學追求如何將兩者統一,這一點跟柏拉圖的《理想國》有相似之處,《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應該成為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至少統治者應該成為哲學家。
中國的哲學家的表達方式跟西方的哲學家不一樣。西方的哲學家一般有專門的著作來闡述自己的理論,而中國的哲學家則主要通過言行,也就是各種“名言雋語”來表達,而往往不會通過專門的著作來進行論述,這是什么原因呢?本書中馮先生給出的理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無需再寫下來了。不過,我更信服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給的理由,那就是中國的哲學家一般都是士子,但凡有任何哲學的思想,他們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在實際中檢驗和實施自己的思想,而沒有必要像西方的哲學家那樣專門寫下了讓別人去學習。
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
地理因素一向是研究中西方根本之不同所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中國文化起源大陸,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這已經注定了中西方文化根本之不同。這本書里面的一些論述又讓我對這一影響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主要是地理如何影響到了哲學的發展。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崇尚農業,個人理解,從夏商到改革開放,莫不如此。究其原因,就是中國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都圍繞著土地來進行。秦統一之前,中國的封建制度講究的就是分封土地,即使秦以后實行郡縣制,但土地依然掌握在士階層手里。因此,中國的上層更注重農業生產,因為“只有農業是生產力”,而商業僅僅是交易,在古代被認為是不會產生價值的,因此一直有“士農工商”這樣的鄙視鏈存在。
由于土地是“不動產”,所以土地上生活的人也很少愿意“背井離鄉”,基于此,土地上就產生了以家族為主導的社會制度。傳統社會的五種制度,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有三種是家族制度中的關系,而另外兩種也可以看做是家族關系的延伸。家族制度往上延伸,就是家國制度,君臣如父子,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除了自己的家族外,還生活在“國家”這個家族中,所遵循的,就是這樣的一套制度。
而儒家的學說,大部分就是論證這種制度的合理性,我們所憎恨的那些“封建糟粕”,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就是為這種家族制度的論證和辯護。因此,“獨尊儒術”,是國家選擇了儒家,還是儒家選擇了國家,可能從中國這片土地的性質就已經注定了。
延伸一點,馮先生在書中說,隨著工業化對中世紀農業的入侵,隨著中國工業化的進展,這種家國的家族式制度一定會受到沖擊和破壞。我想馮先生的預言已經在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21世紀中被驗證了,現在大都市里面的青年,還有多少愿意回去接受老族長的訓導呢?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這部分,才疏學淺,實在沒有看懂什么是“已區分的審美聯合體”、“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聯合體”和“區分的概念”,大概的意思是大陸文明導致“所見即所得”,不需要中國的哲學家再繼續研究客體是否真實存在了。這部分留待以后慢慢研究吧。
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前兩章讀起來真是燒腦,好在到了第三章可以輕松一點了。這一章主要講了作者對百家的起源進行分類的方法,直接把作者的分類記錄如下:
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到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述之士。
以上第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