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創!禁止轉載!禁止剽竊!請互相尊重!
在《鬼谷子研讀心得》文集中,多次提到“熟悉的事”,有必要舉例說明一下,以登臺演講為例。這里將在眾人面前發表講話、作報告等都視為登臺演講。
你人生中第一次演講時,你對演講這個事是極其陌生的,你肯定要提前準備好逐字稿,一字一句的將你所演講的內容寫下來(即預設對話中具體要說什么話)。第二次、第三次演講時,你可能還需要逐字稿。
第四、五、六次,你對演講這個事熟悉了些B,可能不需要逐字稿了,只要寫出演講的主要內容就夠了。第七、八、九次,你對登臺演講這個是更熟悉了些C,你可能不用寫稿子了,腦子里想一想,有大致的腹稿就夠了。
第十、十一、十二次,你對登臺演講這個事很熟悉了D,你只要考慮核心的幾個點就夠了,剩下的完全可以臨場發揮。開場白(什么xxx好,xxx榮幸之類)(即剛見面時的客套話)等可以張口就來了。(這只是舉個例子,真實的演講能力遠不是十二次就能達到張口就來的程度。)
但是,當你換一個類型的主題進行演講時(由誠信換成感恩),你對演講這個事的熟悉程度可能由D掉到B了,你又要寫稿子了。
演講內容(即演講時你要說的話)可以分為開場白、正文、結尾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是(有效的)演講行動產生時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即你在實際演講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有開場白、正文和結尾。但在你思考時,這三個部分都在你思考的范圍之內嗎?
在D階段,開場白和結尾可能不用思考;而在A階段,開場白和結尾一定要思考。在D階段,即使沒有思考,但在實際演講時(即(有效的)演講行動需要這部分時)你能很快地說出來;而在A階段,如果沒有思考,在實際演講時,你說不出來什么,(有效的)演講行動就不能產生。
所以說,當你對某件事越熟悉,在思考時,你能省略的步驟就越多。省略了步驟相當于減少了你思考這件事時的任務量,因而這個事對你來說變得容易了。(注意:思考時省略了某一步驟不是說實際(有效的)行動產生時不需要這個步驟。)
你對事熟悉了,你就能知道這件事如何能在實際中發生(即(有效的)行動產生需要哪些步驟),你把握了事的形。而當你要去做類似的事時,你就知道這件事該如何去做,事有哪些變化,而不是像初次接觸時那樣只能看見一種變化,甚至沒有變化。
什么叫類似的事?在這個例子中,誠信主題的演講和感恩主題的演講是類似的事。注意:這兩者都是演講這個事中的事,不是同一件事;相對于做飯這件事而言,兩者又是同一件事。
而當你頭一次接觸某事時,在你思考時,(有效的)行動產生的每一步你都不能省略。因而,你思考這件事的任務量很大,因而這個事對你來說很困難。而且,因為你沒經歷過這個事,這個事的形你把握不到,事中(有效的)行動產生所需要的步驟,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頭一次接觸某事時,你往往做不好,甚至時常失敗。所以,萬事開頭難。
因而,你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就一定要把握住事的形。想把握住事的形,這件事就要有一定的重復次數。
任何事從陌生到熟悉都需要經過一定的重復次數,重復的次數越多你越熟悉,即你的熟練度越高。這是很好理解的。同樣一件事,從陌生到同等的熟悉程度,每個人需要的重復次數是不同的,而且你肯定希望重復的次數越少越好。
造成重復次數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習能力,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一個(有效的)行動產生時每一個步驟都是不可缺少的,學習能力強的人能看到的步驟更多。因而,學習能力強越強,重復次數越少。
而在實際中,很多事是沒有那么多重復的次數的,甚至不少事只有那么一次機會。一次機會意味著你把握不到事的形,事你做不好,但實際中這件事偏偏要做好,這個矛盾該如何解決呢?
《鬼谷子·反覆篇》有: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這件事你沒經歷過,其他人經歷過,過去有人經歷過,歷史上發生過類似的事。
注:①本文雖然以“登臺演講”這個事為例,但實際上只說了這個事中的一部分——演講內容。
②演講一定需要開場白嗎?不一定。沒有開場白,演講行動在實際中照樣可以產生。雖然產生了,但效果不好。而有效的演講行動一定需要開場白。所以,上文添加了“有效的”三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