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羨慕那些文思泉涌的人,然后讓這些跳動的精靈落在紙上,讓閱讀的人感受到知我、懂我的一絲暢快。很多人認為寫作需要天賦,需要才能。其實寫作有時候很簡單,如果你很想知道這其中的秘密,介紹給你一本書《寫作工具》,讓你知道寫作不再是依賴天賦的神秘才能,而是能不斷磨練、提高的大眾技能。寫作也不再是一次漫長的折磨,而是能憑借工具輕松完成的手工活。
那么《寫作工具》的作者是誰呢?他是羅伊·彼得·克拉克,他曾取得中世紀文學的博士學位,在世界杰出的新聞學院之一的波因特學院任教30年有余,他被認為是新聞媒體界最有影響力的寫作指導教師之一,,他就寫作、閱讀、語言和新聞寫作出版了此書《寫作工具》,還有《語法的魅力》等。
作家戴夫·巴里說:“在我認識的還在世的人當中,羅伊·彼得·克拉克最懂寫作。
作者在教授30余年的寫作生涯里,發現很多人認為寫作太難,作者覺得這個說法有些夸大其詞,于是作者精心編寫這本《寫作工具》,這本書里提供4大模塊:寫作基礎、寫作中的特殊效果、搞笑模板、有益習慣共50個小工具,提供給大家使用。還有相應的舉例說明及章節后練習,學與練融為一體,讓這些工具成為你的朋友,融入你的寫作流程,像與生俱來的能力一樣。
一、不管寫些什么,作品結構很重要
作品的結構就像是蓋房子的框架,地基要穩,還要有房頂和居住空間。
好的作品就是開頭、中間、結尾。所以在框架里我們填寫上相應的主題與大綱。如果讓結構更加清晰,我們還可以添加副標題或小標題來標注。
在大師莎士比亞的戲劇里會分為五幕,每幕再分場,例如《皆大歡喜》和《麥克白》,莎士比亞很注意戲劇的結構,同時在每一部分里都有想要達到的效果。
框架有時也像一種計劃,把計劃的大概步驟寫出來,然后在添加每一部分計劃里的內容,最后就是調整那些有問題或者不適合的內容。
框架能幫寫作者確定一個范圍,明確一個主題,找到預期的寫作方向。
所以標記好作品的結構,做好計劃再下筆,這樣思路會更加清晰。
二、一個好的開頭,其實像一個窗框
喬治·奧威爾在《我為何寫作》中解釋道:“優秀的散文和窗框一樣。”
托爾斯泰一部經典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句引發了讀者的思考,里面有共鳴,同時又在吸引讀者讀下去的欲望,那就是各有各的不幸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
這個開頭就是窗框,而我們想透過這扇窗戶,看看里面到底發生了什么。
在紀實類作品《廣島》的開篇是這樣寫的:1945年8月6日,日本時間上午8點15分整,一顆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此時,東亞罐頭廠人事部職員佐佐木敏子小姐剛在工廠辦公室自己的位置坐下,正轉過頭去與鄰桌女孩說話。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場景,重述時間和日期,和兩位正在打算交談的辦公室職員為開頭,而把原子彈爆炸隱藏在句中。引起讀者的想象力,感覺到悲劇即將發生,讓讀者期待著下面的章節,給讀者一種焦慮的期待。
開頭這個窗框要設計好,不能太大容易讓讀者分散注意力,不能太小,看到開頭便知道了結尾。
所以開頭這個窗框便是我們的視覺框架,框定了讀者的視角。
三、最生動的情節,是推動故事的對話
好的作者讓讀者感受到的是作者筆下描繪的世界,而非華麗的辭藻。
小說家埃爾莫爾·倫納德建議“忽略讀者傾向于忽略的部分”,并專注在他們專注的部分上。
你知道是哪一部分嗎?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篇小說里,你可以忽略的文字是什么?但是吸引你的一定是那里的精彩對話,因為對話會讓你有更多想象,小說更加生動,并且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在《紐約時報》摘錄小說家埃爾莫爾·倫納德這樣的一段話:“在文章中被塞得滿滿的段落里,你能夠看到太多的詞。這個作家在干什么?他在寫作,他在胡言亂語,或是在談論天氣,又或許鉆進了角色的腦袋里,讀者要知道這個家伙在想什么,要么就是完全不關心。但我敢打賭,你絕對不會跳過對話。”
在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男主角賀函每次出場,他那些經典臺詞更像是觀眾的一種期待,讓人物更加鮮活的同時進而推動了劇情的發展,而這部劇中的臺詞成了最亮眼的地方之一。
對話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它生動、活潑、給你以心靈的震撼,靈魂的思考。
這便是對話在小說或者其他作品中的獨特魅力之一。
在《寫作工具》這本書還介紹了很多詞、句、段等的表達策略;為什么句子要簡潔明了,該刪除的地方,請不要留下來;除了故事、小說還有報告等寫作方法。
工具很多,請不要貪多,多多練習,便會孰能生巧,如果你感覺自己有寫作障礙癥,不妨試試這本書,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具,讓寫作不再是漫長的折磨,而且輕輕松松就可以完成的手工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