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定了每天要寫原創文章,而且要早晨寫完這個目標,我只有在晚上想好了第二天要寫的核心主題才會安睡。就現在而言,有三個場景能夠想到主題: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跑步的過程,看書。
日常生活的思考,有些可遇不可求了。既是因為工作的繁忙,就算是回家的車上,也會由于疲勞很快久會進入到睡眠的狀態,讓自己無暇觀察,無暇深思。
跑步過程出現好的想法概率會相對高些,這個時候的想法需要去捕捉,稍縱即逝。剛剛在練習跑步的人,就連呼吸都需要練習,只會在偶爾的短暫呼吸順暢中間,才可以去思考一些與呼吸,與堅持吶喊無關的事情。
看書是能夠產出想法最多的時候,而且也是我的最后一道防線,在睡覺前,與自己較勁,如果沒有在書中找到第二天早上文章的主題,便不放下書籍。
有過一次經歷,便是在前一天晚上沒有想好主題,第二天早上起來,平板架好了,鍵盤擺好了,人也坐正,一切都是準備好了的樣子,可屏幕上卻一個字都沒有出現。二十分鐘過去了,寫了刪,刪了寫,最終留下來的一些文字,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什么。
想法非常重要。曾獲得過普利策獎的著名記者和作家戴維.哈伯斯塔姆說過:所謂寫作,就是讓一個想法從誕生一致走到成熟/走到結出果實。一本書就是一個想法,一旦你有了這個想法,整本書就會自動流淌出來。
他的書籍《消防隊》就是在2001年9月11日,曼哈頓的一個消防隊13人,帶著兩套裝備出去,最終只有1個人順利的回來。他的想法:在這個糟糕透頂的時候,他應該做些什么。于是,他趕去了消防隊,去找其他消防隊員談,一談就是八九天。最終,這個應該做些什么的想法結了果,結出了一本小書《消防隊》。
關于讓想法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最終開花結果,戴維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一個建議就是采訪、收集。時間很重要,需要花時間去采訪,花時間去收集資料。每一次有一個想法,他便馬上去找相關的人員去采訪,去收集大量的資料,他會提出很多的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在每一個問題結束之后必不可少,那就是“我還應該去找誰”。經過這樣的過程,文章便會從所收集的資料中自動涌流而出。
還有一個建議是讀書,而且是讀優秀人員在優秀平臺發布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會告訴你,好的文章應該怎么寫,這些文章會告訴你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這些文章會告訴你他們都見過哪些人。
就算有方法行動上的建議,戴維還是要說,想法事關生死。
寫作的想法,就像是珍珠項鏈的那個扣頭,沒有那個扣頭,就不能自然的獎頭和尾穩妥的連接,沒有那個扣頭,就不能連著線,將珍珠串聯。那個想法,就能將素材串聯到一起,編成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或文章。
捕獲一個想法,應當如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