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卡的救贖》讀后感
如果不是這本書,你不會相信,自己竟會為一個罪犯流下數度眼淚。
同樣是鋃鐺入獄,同樣是鐵窗生涯,滿屏的暴力、凌辱和惡行,隔著紙張都能感受的壓抑、灰暗和絕望——你一定想到《肖申克的救贖》。但《肖》是虛構的劇情,《沙》卻是真實的人生。
《沙卡的救贖》講述的正是沙卡·桑戈爾(Shaka Senghor)入獄前后的故事。獄中19年,7年單獨監禁,沙卡終于一點點醒悟,造就他此生遭遇的,不是世界的丑陋和冷漠,而是自己的想法與選擇。他告訴自己:“在我生命的每一天,我要盡我所能為這個被我傷害過的世界做出補償。”
雖然作者以第一人稱平靜敘述、娓娓道來,但請原諒,讀完這本19萬字的書,我并沒有為之痛哭,一滴眼淚都沒有。或許人生經歷不同,或許文化背景不同,或許理解層次不同,但我確實讀出了一些東西,讓我為之揪心、痛苦、憤懣。
上世紀五十年代,底特律曾經輝煌一時,躋身美國五大城市之一。汽車制造業的不斷壯大帶來了一大批黑人工人,導致該城市的種族問題不斷尖銳。隨著油價的上漲,美國制造的“油老虎”被低油耗的日本汽車漸漸取代。這樣的雙重問題導致了底特律的衰敗,直到2013年12月3日底特律正式宣布破產。
主人公沙卡就成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上世紀80、90年代,底特律的貧民街區里,暴力肆虐、毒品泛濫、槍支橫行,沙卡從14歲開始就離家出走混跡街頭,販毒、吸毒、酗酒、濫交、持槍,一步步走上了犯罪之路,希望與愛離他漸行漸遠。
從來不曾得到過,才會如此絕望
有一句電影臺詞,是這么說的:“小孩子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說謊的?——從大人不相信他說的真話開始。”
沙卡的人生轉變從14歲開始。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庭,因為父母親情感不合、關系破裂,而支離破碎。
母親因此性情大變,最拿手的就是體罰小沙卡。原本學習成績優異的小男孩,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和父母親的愛,于是離家出走。缺乏任何謀生能力的他,從街頭混混走上了來錢快、能溫飽、有地位的販毒道路。
正如文中所言:“我累了,不想再追尋愛和幸福。根本沒有人愛我,家人不需要我,新學校也與我格格不入。”
弗蘭克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寫到,不管在任何環境和情況下,人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權利和自由。很可悲的是,小沙卡并沒有這種自由,沒有人告訴他到底應該怎么辦。
因為販毒問題被槍擊之后,沙卡陷入了無邊的恐懼之中。“我希望家人們抱著我,安慰我,告訴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是他們沒有一個人這么做。沒有人對我的感受和情緒做出解釋和分析,也沒有人告訴我,如果無法妥善處理自己的恐懼,會變得敏感而多疑,最終會為了避免傷害而主動傷害別人。”
19歲那年,沙卡因為槍擊犯二級謀殺罪,鋃鐺入獄。
只有經歷黑暗中的行走,才能更接近光明
《烏合之眾》告訴我們,群體和環境的力量是何等強大,人這種社會性動物往往會被裹挾,不由自主。
在那個暴力肆虐、毒販橫行的城市,沙卡的干哥哥、干姐姐都是毒販子,他們甚至為沙卡販毒提供場所,包括他的女友布倫達也是一位漂亮的女毒販。
殘酷的街頭生活,不時向沙卡露出猙獰的面目。販毒的堂兄貝爾被人用槍打死,兄弟庫普槍擊他人被判監禁,他自己也因為情感糾紛被人槍擊入院。
一個人走歪路會慢些,和一群人一起走邪路,只會加速跌入罪惡的深淵。群體的助推力在這個時候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威力,不管好壞不論善惡。
因此,盡管沙卡在遭遇槍擊后試圖抽身,但病入膏肓的他早已積重難返,深入骨髓的慣性讓他一次又一次錯過重頭開始的機會,最后都會回到老路上去。
“我失去了真正的目標,變得憤世嫉俗,最終失去了對自我的認同。我漸漸成了一個冷酷無情、麻木不仁的殘忍掠食者。”
從破碎原生家庭走出的問題少年,藉由社會群體的作用,慢慢變成一個失足少年,最后失去希望,蛻變為奪去他人生命、破壞他人家庭的殺人犯。
生命的救贖,從來都不晚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楚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由于殘酷的監獄生活和極端的種族歧視,沙卡試圖越獄、為獄友出頭、襲擊警察、被單獨監禁……
救贖之旅,開始于記日記,學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然后是閱讀與寫作,從名人傳記中汲取榜樣的力量,開始寫作并計劃出書幫助更多的迷途青少年。
高墻內的牢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牢獄。因為,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內心。
不拋棄不放棄,沙卡學會在絕望中拾起勇氣、尋找希望。他得到了受害人教母的原諒,他渴望與兒子(與布倫達所生)團聚、陪伴兒子成長,得到了親人的鼓勵,結識了埃博妮這位一直陪伴支持他的摯愛。
愛與希望給予了沙卡新生。就像《項塔蘭》的作者格里高利·大衛·羅伯茲所說:‘’我曾是在海洛因中失去理想的革命分子,在犯罪中失去操守的哲學家,在重刑監獄中失去靈魂的詩人。我花了很長的歲月,逃亡了大半個地球,才真正懂得什么是愛,什么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命運和抉擇。‘’
救贖之旅,源于心中,起于計劃,落于行動,成于堅持。沙卡學會了接受自己、承認過錯、救贖自己、補償世界。正應了那句話——“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到自由。強者自救,勝者渡人。”重獲新生的沙卡不僅救贖了自己,還將“擺渡”更多的迷途羔羊。
正如他在TED演講中說的那樣,永遠不要用你最糟糕的一面來定義自己,只有原諒自己,才能寬恕別人。
因為,生命的救贖,從來都不會晚。
我是小和尚,一個喜歡在深夜放毒的花和尚,不務正業,跨界而來,用生活所感讀書,用讀書所得生活。
謝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