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44,5-2-4,滕文公章句上2-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辛酉日,冬月初七,2016年12月5日星期一。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
一.
然友先生聽了孟子的教誨,趕回滕國向世子復命。世子聽了孟子的話,一下子悟了其中的道理,認識到自己指望著別人同意再做的錯誤,說道:"孟子先生說的對。要不要舉行三年之禮,這個決定在我,不在任何人。我當自己決定并實際做起來,作為其他人的倡導者和示范者,不必他求。"于是,二話不說,斷然行三年之喪。根據周禮,諸侯去世五個月后舉行葬禮,這期間,作為繼承人的世子,將政務安排給宰輔處理,不發號令,自己一個人"居廬守喪",指的是搭一個簡易的棚子,只用兩根柱子搭在東墻上,外面覆草,地上搭一張床,鋪上席子,極其簡陋,古時候叫做"惡室",意思是說,采光不好,沒有裝修和裝飾。
這樣,五個月下來,過去看不起他的百官和族人也感悟了,轉變了觀念,稱他知禮。等到葬禮那一天,大家從四面八方趕過來聚觀,見世子面容慘戚,哭泣哀痛,前來參加葬禮的諸侯賓客,也都無不喜其盡禮,而相與悅服。
二.天性、風氣(環境)和圣賢、自主。
滕文公還是世子時的這個往事,到這一節講完了。整個兒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讀得我亦隨之而驚心動魄。
1.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孟子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實用主義的人生觀和今天的社會一樣風行。如果從實用主義,或者換一個更通俗的詞,效率,如果從效率角度而言,喪禮是違反人生效率的,也可以說,禮的實用性是很差的,所以,大家都自覺的反對世子舉行三年之喪的意見。但是,實用主義固然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風氣,惻隱之心,喪親之痛,這是出于天性的,所以,喪禮一行,不管是同姓的父兄,同朝的百官,還是其他諸侯國的賓客,"無不喜其盡禮,無不相與悅服"。可見,天性的力量比風氣的力量更大。
2.
滕文公是謚號,謚號里面有一個"文"字,凡是謚號中有一個"文"字,意味著對其評價是極其崇高的。又比如周文王,漢文帝。可是他并非一向如此,相反,滕文公還是世子的時候,本來是一個問題青年,喜歡馳馬試劍。后來,因為見到孟子,聽孟子講性善理論和堯舜之道,啟發了他的良心,隨后的他,走出天地完人的人生軌跡。由此可見,雖說他的資質有過人之處,而學問之力,絕不可忽略其作用。
三年前,如果沒有師父以做人二字教我,豈有今日斷然行之的我呢。
3.
世子自己先做,五個月后大家的心悅誠服,這一點啟示后人,這就是不期而然的發動力。
故意為之,往往弄巧成拙;
自我發之,結果不期而然。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