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荏苒而不留
??????? 一篇訪古散記。
??????? 斑駁石痕悲舊影,繁華過后是滄桑。
??????? 近日隨師幸訪坳上新豐等地,入目是青石窄巷,暗溝環繞,陰陽交錯。相傳九十里古道沿線而過,由裕后街起,經坳上、良田數村,往八角、折嶺、釀水等地,最后直通坪石。據證騾馬古道興于秦,秦并六國,遠征南越,15萬大軍翻山而過,生生的踏出了這條綿延千古的騾馬青石路。至漢光武帝年間,衛楓鑿山通道,此為一修;再至清狀元彭浚施巧令,借力二修。至此道通南北,商販往來,絡繹不絕。檐上雕梁,屋角畫棟,匠心鑄就的鏤花格窗,正是當時繁華的見證。
??????? 郴城多雨,經南下寒風一吹,更是不止。便撐傘漫步于青巷門墻,懷揣敬畏之心,聽古來軼事于鄉賢口中娓娓相道。村口錢莊裹鐵皮,鐵皮之上彈痕稠,相傳乃民國時期不經事的小兵為試銃威,散彈擊之。惜,惜,今日懷古,來日傷今。再觀八十六棟建筑各自爭妍,山墻頂立,明朗素雅,唯有一處獨缺半階。道:此屋多怪,后世之人每代必出無疾自殺者,直至天雷擊落,白墻瓦碎,其間黃符掉毀方止。疑匠人妒,藏符下咒。更有奇者墻折八角,傳言主人腰纏萬貫,堆金積玉,為奪宅地向鄰人鋪金購地,未允,便依勢而建,終成八角,墻檐繁復之極以此為最。馬丘、古墓等典故更是嘆不絕口,此處不述。
??????? 后雨止,尋碑至江上斷橋,荒草旁生,念及數百年前人聲鼎沸,而今凄涼至斯,一時悲從心來,不忍再觀。此處與廳中天井、檐前細雨,于心最喜。不論是南上北下逐利而往,還是葉動魚驚水正溫,清泉煮茶閑翻書的午后聽雨,這片土地上的先輩都曾真實的存在。族譜不詳,音跡難尋,但正是其精神氣質支撐著李氏宗族的生生不息。
??????? 坳上衣食足,新豐多才子。大抵經濟之繁榮總與本土文化之留存有所沖突,相較于坳上的極盡堂皇,新豐是含蓄內斂的。五層石塔立村口,上書“墓”字,卻非祭賢士,未葬先人,乃為文客筆墨之墓。相傳當地重文至極,凡是紙筆所書均不得隨意丟棄,需得焚于塔上,以表尊敬。由此可窺當地文化底蘊之深厚。
??????? 即破門扉,步入祠堂,一股陳年朽味迎面而來,正中是紅木戲臺,左側有石砌舊灶,廳中砥柱刻痕滿布,許是當時小兒不懂事所為,于今看來,卻是一切因此而鮮活起來。仿佛臺上尚有戲子咿呀,臺下一片熙攘,鍋碗飄香,叫好聲連片。待入內堂,更是滿地碎瓦殘骸,柱上紅聯已褪為白底黑字,書云:“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記于心”。許是百十年前曾有人于此傷懷,凄然所作,但覺心意相通,恨極人去樓空,萬物皆毀。
??????? 蹄聲不再,騾馬難尋,先輩之氣魄,之興亡,之才情,與那淪為現代公路奠基石的青石一起,湮滅在光陰長河里。站在歷史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想來,也不必囿于人事沉浮,所介懷的,所痛恨的,都會被時間埋沒。?后人再繼,又是另一番天地。
??????? 思及此,不由對蘇子再生敬佩之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 人之一世,不過浮生一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