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0日,受邀參加在西西弗書店(上海環球港店)舉辦的《高手聯盟:好好學習與認知升級》活動,聽了成甲、古典、采銅、馬源、蔡壘磊等幾位嘉賓的分享,受益匪淺,特別將古典老師分享整理成文章分享給大家。
各位不知道聽沒聽過所謂的戰略就是站在終點,去往回看。當人在終點往回看的時候,很多路才看得清楚。
1.關于“讀”
我整理了的自己獲取知識的來源:刷今日頭條、刷微信朋友圈、聽得到專欄、聽演講、讀一本書、與朋友聊天。按照大家的標準覺得哪一個會是真正的閱讀呢?
我覺得這些都叫閱讀。
我之前專門研究過“讀”的詞源,它在原來讀“dou”,也就是“逗”,長句子叫“句”,短的叫“逗”,也就是說可以從文字中間短暫停留、思考的地方就叫“逗”,現在叫“讀”。
我覺得閱讀其實是蠻好區分的,并不在于你的介質是什么?關鍵在于你的這個閱讀能不能幫你在生活中去抽離出來,去想一些問題。那什么不叫讀呢?哪些讓你越讀越爽、停不下來、不假思索、一直往下甚至深深扎入生活中的東西,我認為都不叫“讀”,比如跑男。
又或者說有些文章極其煽動你的情緒,讓你越讀越爽,坦誠說,那真的不叫讀,那叫發泄。只是你的發泄水平不高,有人換了一種方式幫你發泄,但那依然是發泄。
所有的讀都是前置的,都是讓你慢一點,而不是讓你越來越快的。都是把你從生活中拔起來,看一看河流。我認為這才叫讀。
為什么前面的這些東西會叫讀呢?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前段時間我爸生日,一大早的時候我就給我爸發去了“爸爸,生日快樂”,我爸大概過了一分鐘之后,給我回了一條語音,我一聽就哭了。我爸好像猶豫了很久,給我回了一條語音說:我這一輩子,就種了一棵樹,樹上有一個果子,叫做古典。
瞬間我就感覺到了我父親給我的那種交付,那種自豪感。雖然我祝我爸生日快樂,但我覺得父親的某些東西傳了過來。這叫不叫讀呢?它很短,但是我相信它是讀。
只要是能讓你從生活中間去跳出來,去想一些事情,我覺得這些都叫做“讀”。
那么什么不叫“閱讀”呢?很多時候,你看到一本書,遇到了幾個新的詞,你又不懂,于是你很焦慮,這時候你聽到了有一個叫成甲的人,他搞了一個每天說本書,號稱20分鐘能把一本書讀完,于是你也就心急火燎的去訂閱了。
這里不是說“成甲說書”不好,只是你在做之前就已經想好了下午吃飯的時候,跟別人吹牛逼的樣子。你并不在變慢,你在變快。你并不是在反思,你是在拿著東西快速的含嘴里面,然后準備噴人。我認為,這真的不叫讀。
我覺得今天的讀,可能更多的不是文字的形式,也不是形態,你真的想讀,讀個《金瓶梅》的彩繪版,也能讀出人生境界來,關鍵是你的心境。
所以,我會認為:閱讀是一種心境,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做好了自我更新姿態,而不是搬弄一些知識。
2.關于讀書
1)我自己讀書的來源分為四個部分“人事網書”,我自己會有一些調配。
網絡很適合碎片化讀。很多人懷疑碎片化學習叫不叫學習,碎片化學習絕對叫學習,因為你們從沒有為2分鐘、5分鐘、10分鐘、15分鐘讀設定過標準,沒有吧?
比如說,你有2分鐘時間,你會讀什么呢?我的微信、微博有一欄專門都是我特別關注的行業信息,那么如果只有2分鐘時間,我就會讀那一列,我知道自己大概能讀完。
那如果有5分鐘時間,你會讀什么呢?我一般會在等地鐵的時候(5分鐘左右),讀一個專欄,或者我收藏的某一篇好文。
那如果有10分鐘時間,你會做什么呢?這時候就不會碎片化學習了,我就會用10分鐘時間打電話給我的一個朋友,隨便問他個什么東西,比如我在寫團隊,就會問他(在阿里巴巴做人力資源的)關于阿里巴巴的團隊,你這一年,如果你只有10分鐘時間告訴我的話,你覺得會是什么?為了刺激他的話,我還會講一些關于團隊的一些洞見,作為更精深的專業人士,你有什么更深刻的覺悟?
他就會跟我說,你要怎么做怎么做,但其實10分鐘就夠了,因為再講我就聽不懂了,我也只能接受他的前10分鐘時間,但是真的10分鐘時間,你能做這個事情,而且別人還會覺得你這個家伙,還蠻有意思的。所以10分鐘能干什么?真的你可以跟別人聊。
那如果還有15分鐘時間,你就可以考慮讀書、讀事。什么叫讀事呢?事情發生了,你可以一點點去分析、分拆,你就會發現很多新的見解。所有我每周都會抽半小時時間,去跟我的團隊說“這一周,你覺得在我們這個領域里面,最重要的一個事情,你幫我分析一下,你看為什么會發生?”
這是我自己的時間分配,我想大部分人認為,只有在安靜的時候,打開一本書才叫讀。
關鍵是讀書的姿態。
有一個非常勵志的人生經典公式,不知道是誰說的“只要每天增長0.01%,一年之后你就會增長37.8%;如果每天你退步0.01%,一年之后你就會退步0.03%”
一年過去之后,你見過誰牛逼了37.8倍?你有見過誰每天退步一點點,一年之后只有0.03的狀態?所以為什么不靠譜,因為復利不是這樣算的,所謂的復利就是你今天的財富疊加到你明天,而且每次都能有0.01%的增長。但是知識是嗎?你三天前接觸的一個新概念,比如說人類是通過講故事balabala...,你知道了這點,但是我問你被用到了哪里呢?有沒有參與你的知識再生產?如果有的話哪些產生出來的哪些知識有沒有進一步疊加到新的領域?我估計大家都是沒有。
所以大部分的學習都是1.01,1.02,1.03,到第四天0.99。。。一年下來頂多就是1.12,不可能變成37.8,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迭代嘛。你只是做加法而已,而且偶爾還忘記了,所以復利公式對你沒有用。
2)那如何讓自己的知識用起來?
首先跟大家講一個定律:TKL,叫做Three Kengs Of Leaning,簡稱關于學習的三個坑:學不完、記不住、用不了。
為什么人們學知識會出現這個問題呢?是因為我們到今天依然很習慣于用一種知識樹的概念去學習,比如今天要學執行力的話,需要學哪些書單,清列出10條,對吧?又比如今天要去學生涯,就會很開心的把書單全看了,就覺得自己掌握了這門知識了。
其實你這時的學習思路還是源于學生的學習思路。學校的教學思路主要來自兩個假設:
1.你的主要工作是學習,不是實踐。
所以學校是先教你東西,期末考你東西。但是生活是什么,是先考你一把抽你兩個耳光,然后你再去看書,所以生活的假設是你主要是去實踐,不懂了再去看書。
2.你應該花足夠長的時間讀完所有的書,然后才出來。所以生活的實踐恰恰相反。
如果今天要學東西,該怎么學呢?比如今天要設計一個產品,你會遇到無數學科知識。又比如你要開家公司,你要學習不同學科不同內容。你會發現這些學科極其散亂,一點一點學就是找死。
那么今天的成人該怎么學習?成人應該向搜索引擎學習。如果今天我要搜一個“好好學習”,我的腦子里就會出現“好好學習”四個字,于是我就放到百度里面,點擊回車,就出現了一個頁面,而且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你點開就可以了。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點,其實這個網頁是百度臨時創造的,以前沒有這個網頁。
請注意,搜索引擎做的事情就完美的跟你的大腦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在讀這些資料之前,這些資料分別在不同的書中間,這些知識在你的大腦中間自動的創建了一個問題樹。它不是基于問題而來的,而是基于問題場景,這樣的知識能真正解決你的問題,才是好知識。
比如大學老師給你講PPT會按照上面的按鍵一個一個跟你講,講到第5節課,還沒做一頁PPT。但是秋葉跟您講的時候,現在點開第一行第一列,好,接下來。。。于是,你就做了一個PPT,這就是基于一個場景的知識。
今天的很多答案都很少的在一本書或者一門學科里,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從一本書開始學習,要從一個問題去學習。你真正想解決一個問題,他可以是很簡單,也可以是很復雜。想解決一個問題,從這個動機出發,你的內容會少很多,市面上的書會少很多,你也不需要一點點去刷,焦慮感會降下。
另外之前我遇到問題,會百度一下,但是今天我會想誰最應該會知道這個事呢?馬上打個電話過去,而且會跟別人說有什么什么問題找我。時間一長,你就會建立一套互為知識相助的人群。比如法律問題找張三,金融問題找他,理財問題找他,如果既是金融又是法律,那就建個群一起聊,5分鐘絕對搞定。所以答案很少在一個人哪里。
3)輸出倒逼輸入。
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關鍵就在于整合。如果你看完一本書跟別人講不出來,那其實就是沒有整合。與其去想如何提高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都別扯,你就去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提高自己演講能力和提高自己輸出能力,哪些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它是一個倒過來的過程,唯有結果能檢驗能力。能力就是一個能夠獨立完成,產生結果的素質。所以只有結果能倒過來說能力,不要想怎么提高什么能力了,關鍵是做出好的結果。
作為一個好的學習者,你會學到很多學習理念,但這些理念幾乎與實踐都是相悖的。
比如有個朋友問我如何學好英語,我就跟他說你直接去學托福雅思就好,不要上什么XXX班,因為那些東西會徹底毀掉你的語感。我有一個朋友打臺球打的很好,后來我每次約了他,都跟他說:你臺球打得好,出桿的時候是先吸氣,還是呼氣?是腰帶動胯再往前推,還是直接往前推?你感覺一下。從此他就再也打不進球了。
所以不要沒事提高什么能力,你就好好寫好文章、做好演講、講清楚話,解決好事情,輸出倒逼輸入。
3.花時間讀自己。
沒有一本書搜集說你的戀人就喜歡吃楊記甜品的紅豆沙,對吧?沒有一本書會記錄說我每年在母親節的時候千萬不要給媽媽放《母親頌》,因為外婆已經去世了,她很愛聽這首歌。
沒有書去記錄這些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對你是很重要的。
我想這些也是知識,為什么不能是知識呢?如果我們能花那么多時間去讀書,我們也可以去花時間讀自己,你知道什么時候自己最開心嗎?你有知道自己近1年來10個最快樂的小瞬間嗎?你知道在你下班路上給你媳婦買個西瓜,她就會感到特別幸福嗎?你知道你的女兒最喜歡讀那本書的那幾頁嗎?
我覺得這些知識也是需要去讀的。
所以,我建議大家除了讀書,讀這個社會,也讀我們自己。
本文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