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四招,七天提升寫作能力》,師北宸,一位正陽公關首席內容官,前鳳凰科技主編,彭博商業周刊、FT中文、虎嗅、鈦媒體等媒體專欄作家,自兩年前始,在在行上開設了“如何通過寫作打造個人品牌”的課程,現學員一對一約見的價格是2499元/小時的作者。
作者提出:“寫作是長期積累而非一朝一夕的事,而這篇文章有一定的標題黨嫌疑成份,如果想通過這篇文章的四條建議速成的話,也許會讓大家大失所望,而這里提出的四條建議僅僅是為了說明寫作是有方法可言的,同時讓大家在寫作這條路上盡量少走彎路,就像健身一樣,如果不掌握正確的方法難免會受傷或出錯是一樣的”。
如果沒有正確的、可靠的方法,進步會非常慢,甚至會誤入歧途。
就像我們初涉寫作的人一樣,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是“只要寫就一定會越來越好的”,而事實上這種寫作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作者提出了這個觀點的錯誤之處在于,正確的選擇大于無謂的努力,很多人堅持寫了很多篇文章,進步非常很小,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方法指引而盲目寫作所致。
作者總結了四條寫作的方法:
有輸出,思路不可斷。即大量的輸出需要大量的輸入做鋪墊。
“萬字的輸入=千字輸出”理論,一萬字的輸入才有一千字的輸出。
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而閱讀又分為偏研究性閱讀和偏消遣性閱讀,對于寫作的人來說,更應該是做偏研究性閱讀。
而這種閱讀又對內容的選擇有重點和針對性,主要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①寫作品類的定位。請首先為自己設定1-2個后續想要發展的領域,并制定清晰的標簽,同時思考對這個領域來說,讀者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才能迎合讀者的閱讀欲望)?明白只有長期不斷的積累才會發展成為屬于自己的寫作勢能。
②增加閱讀即輸入的頻次。每天至少1-2小時的閱讀時間,而作者自己在寫作之初,更是每天花費在閱讀上的時間達到了6-8小時之巨,并利用各種閑暇的時間閱讀、記錄、積累勢能。
③精挑細選好的閱讀內容。優質品位的文章和書籍特別重要,因為閱讀品位決定了寫作品位。好的閱讀內容大致有:大報、大刊、版次和印刷量均比較大的書籍(眼熟吧)等等,也就是帶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閱讀時一定要處于信息的上游,比如英文閱讀、英文信息,如“經濟學人”、“FT”等等。
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并持續下去。
作者提出一個特別引人關注的觀點:
“好東西是聰明人用笨方法做出來的”、“高質量的寫作是聰明人下笨功夫磨出來的東西”。
而對于做讀書筆記,建議是①凡讀好的文章或書籍,均毫無遺漏地做讀書筆記。作者自2010至今,每讀完一本書,均細致地做讀書筆記,每本書至少6、7k-20k的讀書筆記不等。作者就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會覺得特別煩躁,耐心不足,但是隨著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儲藏量后,自然而然對讀過書中的概念就會打磨地更有深層次的見解,并逐步演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②定期地整理讀書筆記。這樣做好處不僅可以定期有產出,產生成就感而不至于讓自己對寫作失去信心,同時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理解某個領域的概念。比如:李敖讀書的核心點也是記讀書筆記。他的方法是“買書、買報的時候均買兩份(因為書的一頁分正反面兩個部分),買來閱讀過程中,對于包括好的句子、例子或段落的內容,剪下來,粘接形成一個帶有標簽的文件夾,而這個文件夾就是他的讀書筆記”。當然,對于現在的我們自然大可不必這樣,用簡書或印象筆記記錄讀書筆記形成筆記標簽就可以了,同時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文章收藏起來。事實上,我們應該將每月讀兩本書,寫2篇讀書筆記養成為一種習慣,重點記錄書中提到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例子和邏輯,并一直延續下去。
隨時隨地記錄話題,為選題備份。
對腦中出現的話題隨時隨地記錄下來,當然這種記錄可能會是一句話或幾個字,但如果不記錄,過兩天就會完全忘記,或2-3天甚至更多天后,會失去當時想到時的那種新鮮感和興奮感。
當然記錄話題的主要目的是讓這種話題成為一個目標,成為接下來或者后續一段時間之內閱讀時間、精力投入和花費的導向,那就是將更多的碎片化時間投入到這個有目標的話題之上。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一個禮拜下來,在某個話題上積累的素材、思考的程度就完全可以實現寫一篇文章的目標了。
當然,話題寫作仍舊遵循的思路是“題綱、素材、思考、note筆記”的模式,從而實現一周、幾天甚至幾個月寫成一篇文章的由遠而近的功利化目標。
寫作的訓練。
心理上的訓練。給寫作賦予一定的意義(眼熟吧),要有一定的寫作目標,才會更好的往前走,走得更遠更好。
行動上的訓練。翻譯是特別好的一種寫作訓練方式,這會保證新手上路不會走得太偏。而這種訓練的要點是①必須從根本上讀懂和理解英語文章;②翻譯中必須跟著別人的思路理解原文,不得加入自己的任何觀點;③用中文流暢地表達出來,并參照原文的翻譯,對翻譯的成果進行對照,查缺補漏,比如使用FT的中英文對照版等等。這種翻譯會幫助你走過新手上路之后,寫作能力自然而然會提升一大截。
個人總結:
這篇讀書筆記是自己第一次寫讀書筆記,同時也是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做讀書筆記”的即性踐行,當然對讀書筆記寫作的技巧和分寸把握是相當不到位,同時對作者寫作意圖和部分表達的意思可能加入了一些個人主觀的理解,希望見者可以諒解。但,對于寫作的四條建議和需要注意和關注的重點,絕對忠實于原文。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篇讀書筆記中提到的建議時,和當初自己看到這篇文章時一樣大吃一驚,原來寫了近200篇文章,每天都是在沒有多少輸入、沒有多少記錄的情況下的聲嘶力竭、自說自話,還美其名曰寫作,只不過是翻來覆去用著為數不多的幾個理解并不透徹的概念在無病呻吟。
可你真的想過嗎?
是否真正想過自己實在寫不出來東西的原因是什么?
有沒有真正思考過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寫不出的問題?
即便是寫出來了,大家的反響如何?
有沒有設身處地為讀者想過,讀你文章的人到底想看到什么?
看到你的之后,又會從中得到什么樣的啟發或好處等等?
如果無法得到,你又該如何重新改良和改進呢?
也許有人會說,我才不會想這么多呢,自己寫自己娛樂就行。那,如果真是這樣想的話,那就寫寫日記、私密文章自己看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發到這個專欄、這個社群、那個社群去“展覽”了。但是如果你發布,說明你在意,希望得到認同和贊美,而如果你在意就應該注意這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