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醒悟
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大腦。我們是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的。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要做大腦的奴隸,而是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作者列舉了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例子,他不僅在肉體上受到納粹集中營的摧殘,精神上還要承受親人被迫害離世的現實。然而,他用他的大腦控制了大腦,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 維克多?弗蘭克
一個人的心智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第二章:現實
現代人浮躁的原因:
1. 人們希望自己的欲望馬上得到滿足的天性。
2. 很多人不懂“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這個道理。
3. 現狀使然。越是浮躁,就越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越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就越是浮躁。
總結為,一方面是自己的無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
解決方案只有1個: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生活的本質就是這樣,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給你什么。擺脫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積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早已根植在人類的基因中。人們害怕未知,一切未知的,不可知的因素都會嚴重威脅人們的安全感。
為了進步,我們必須忍受一定的未知。
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很簡單: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如何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核心判斷只有1個:看它是否現實。
人們常常會低估甚至忽略環境的影響。有時我們所聲稱的喜歡的事情往往并不是真正的有興趣。我能體會到的最常見的應該是大多數大學生都會覺得大學專業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他們喜歡的專業可能是畫畫,服裝設計,金融等等,反正不是自己的專業。少數人的興趣愛好可能真的如此,但大多數人的興趣愛好不過是一時興起而已,是他們不好好鉆研大學專業的一個“借口“。而在現實中往往是,人們只是對他們擅長的事情感興趣。
第三章:管理
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侯世達法則
因為大多數人在執行任務之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步驟,即分辨任務的屬性 - 它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呢?如果任務是熟悉的,正確估算完成任務需要的時間會很容易。而任務是陌生的話,在執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各種所謂的“意外”。
一個拖延的人都已經很焦慮了,為什么還是不開始行動?
原因 1. 錯誤估算任務所需時間。
? ? ? ? 2. 來自內部的恐懼:只要開始做事,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
? ? ? ? 3. 來自外部的恐懼: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卻往往沒有成效?他們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回避困難。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事件 - 時間日志”記錄法。通過長期記錄時間開銷能夠精確感知時間,真正了解時間,了解自己,與時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