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NA》第二部分 —— “如何開始第一個工作”當中,郝明義先生羅列了畢業生擇業的四種選項,一一分析了利弊:大企業、小公司、政府機關、自由職業,并明確提出了兩個不建議的選項:考研、創業。摘要如下:
大企業
- 大企業與小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小企業面臨的風險與掙扎,主要是對外的;大企業面臨的風險與掙扎,主要是對內的。
- 大企業是一個短時間內看來極為光鮮的工作選擇,但是內部的優勝劣敗極為明顯而又殘酷的世界。
- 大企業適合習慣跟同儕競爭的人工作。
小公司
- 小公司能訓練你的,是空手奪白刃的散打。大企業里部門井然地訓練專才,小公司里組織混亂地訓練通才。
- 小公司當然免不了有經營不下去的風險,會倒掉,所以你不應該指望自己能在小公司里退休。但是如果你能把握自己在小公司里的工作機會,訓練出多元的工作能力,那就是你最大的收獲,這些多元的能力,本身就足以在你尋找下一個工作的時候成為很好的資產。
政府機關
- 如果說大企業像巨石的話,那么政府機關就像是一座高山,更穩定,風險更低,足可以訂下一生工作、在此退休的盤算。
- 政府機關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處理任何事情都必須有法令規章之本。而任何政府相關制度與工作方法的設計,又不免落后于民間好幾拍,于是工作起來就沒有民間企業的彈性,十分僵硬。
自由職業
- 自由職業當然很好,但是應該有兩個前提。
- 第一個前提是:不要把它當作找不到工作時候的選項。
- 第二個前提是:你得有異于一般人的自我紀律與要求。
人生際遇,是件很奇妙的事。
我在大學時,讀的是公共關系專業,可是畢業時,社會上還很少公共關系類的崗位。當時社會對公共關系的理解,就是“花瓶”,作為顏值為零的男生,找工作之難,可想而知。于是乎只能找到什么工作算什么工作。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沒有想到我居然有數年時間,江湖人稱“許工”。那時,為了能找到工作,在家里僅用了一個月,就自學會了在學校上了兩年課也沒學會的編程,后來,又通過自學成為了一名弱電布線系統工程師、系統集成工程師,居然還拿到了朗訊認證!
做了幾年工程師,陰差陽錯之下,不留神做起了“銷售” —— 曾經是我認為最無法忍受的職業,沒有之一。當時做銷售,純屬被騙。老板看中了我的技術經驗,用“高薪”(也就3000多)把我挖走,等我辭職履新后,才發現公司沒有銷售人員,我這個技術支撐工程師不做銷售的話,就沒有工作可做了,看在高薪的面子上,只好硬著頭皮上了。更讓我沒想到的是,后來我居然自己主動放棄了技術道路,將市場營銷作為我奮斗至今的領域,還成了這個領域的講師。
國有企業也曾是我認為最不適合我的地方。大學剛畢業時,是有機會進入某大型國企的,當時就是為了追求“像風一樣自由”而選擇了小企業。萬萬沒想到,我職業經理人生涯中,在同一單位服務的最長記錄——6年,就是在我最初放棄機會的那家大型國企內,從這家國企離職之后,就走上了自由職業之路。
96-99年,曾經過過人生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在后來的職業經理人生涯中,部屬N次跟我說“許總,你開個公司,我們跟你干!”都被我拒絕。理由是“不想做個給員工打工的老板”,而現在,正走在互聯網創業的道路上。
人生際遇,奇妙如斯,就是個來回打臉的過程!
在大學剛畢業那幾年,曾經和朋友很認真地探討過這個問題:我們是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魚,還是要做大池塘里的小魚?在后來的實踐中證明:大學剛畢業考慮這事,純屬瞎操心。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大學剛畢業時,人生閱歷極其有限,根本不知道各種選擇背后的得失是什么,純粹憑著一腔熱血一廂情愿地進行盲選,結果就是常常被現實打臉;
第二個原因:我們想做出怎樣的職業選擇,和我們能做出怎樣的職業選擇,并不是同一件事。職業選擇的結果,往往是理想與現實折中的結果,而非“大魚小魚,想做就能做”。
那是不是就沒法選擇職業了呢?
我個人的經驗是:明確方向,隨遇而學,保持彈性,逐漸并軌。
明確方向是指,綜合前人、書本建議——如本書中郝明義先生對四個擇業方向的利弊分析,以及自己的“臆想”,先選擇一個方向,但并不一定立即進入選擇的方向,是否能進入,要看機緣;
隨遇而學是指,以當下的現實環境在自己能選擇的范圍內,選擇一個最靠近方向的工作,當然也有可能因為現實逼迫,不得不背道而馳,如同我當年一個好端端一個文科生,不去碼字卻去寫代碼。但同時要看到,每一個工作每一個行業,雖然不一定符合你的志向,但一定有可學習的東西,在當下這個工作崗位上,在當下這個行業里,既來之則安之,挖掘那些可學習的內容,提升自己,增強選擇力(自己主動選擇的能力)。我做了數年攻城獅,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在做銷售時,完全不需要“技術支持”,規避了很多豬隊友;
保持彈性是指,大學剛畢業心性未定心智未開之時,我們所做的選擇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自己的選擇,往往有可能是最適合我們眼里那些成功人士的選擇。我在剛畢業時的選擇是做大池塘里的小魚,結果現在成了小池塘里的大魚。因此,在職業生涯中,對自己的選擇保持彈性,隨著在各個崗位上學習逐漸成熟,你的人生選擇有可能發生變化,那就讓它變化吧!
逐漸并軌是指,隨著閱歷豐富,經驗增加,資源豐富,能力增強,我們的選擇力就越來越強。這時,一定要珍視并應用自己選擇的權力,一點一點克服困難,與自己的理想并軌。只要看到每種選擇背后可學習和幫助自己成長的內容,人生就總是有希望的。不要在無法選擇時意淫,也不要在可以選擇時放棄。
明確方向,隨遇而學,保持彈性,逐漸并軌。這四條不僅對大學畢業生適用,對于已身處職場的人也適用。
職場中人,有時容易“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有一個職業是“別人家的職業”,總有一個公司是“別人家的公司”,總有一個部門是“別人家的部門”,總有一個崗位是“別人家的崗位”。這是典型的“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
每個崗位、職業、行業都有得有失,表面風光的背后一定有對應的付出,切忌以“別人家的方向”為自己的方向,否則,極有可能“別人的風光”沒享受到,倒是吃了一嘴“別人家的沙子”。
認清每種選擇背后的得與失,艷羨“別人家”時想想需要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厭倦“自己家”時想想可以學習到什么能力,一點一點以自己的夢想為指引,培養自己的選擇力,逐漸并軌,才不會因“求之不得”而煩惱,也才能在每一個職業階段都找到存在感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