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聽到,看到很多文章在鼓吹:中產崛起,階級固化的概念。用很多數據,案例來支撐物質財富和人群分裂的階級現象。聽到這些概念多了,周圍的人也就開始談論起來,總想著讓自己定位到哪個階層中,以表達自己的存在感。
什么是中產:中產是指中等財產,和社會階級無關。中產人家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閑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于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難道有錢的都跑到一起了并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階級嗎?果真存在以財富為導向的階級分層嗎?我不以為然。這不過是每個人臆想的而已。人以生存為出發點,生存的核心則是以價值交換為基礎展開,每個人忙碌的過程就是產生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過程,所謂的存在感,優越感就是因為價值交換而產生。
而產生存在感和優越感是難以通過簡單的金錢比較而長期存在的,真正讓自己產生存在和優越感的是認知的互補,基于價值交換而產生的認知差異。
所謂以金錢為區分關系的分層并不存在,看看周圍的人就明白了,為何你身邊有有錢人,也有沒錢人,為何有錢人身邊也不都是有錢人,前提還是:
價值交換
畢竟,生存的重點不僅僅是比較金錢的多少,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生存的意義從物質到精神都需要找到存在感和優越感的,這找到的過程,就必須來自價值交換的過程。因此, 從長遠的發展,個人的成長進步來看,真正長久的階級分層可能存在,但一定不是以物質財富長期依存,更應該:
基于認知差異的階級分層存在。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也會有更上一層樓的諺語告誡我們,現在我們認為金錢可以分層,但隨著認知的升級,財富多元的擴展,未來分層的就不會是簡單的一堆數字了,會從物質多少的分層演進到認知多少的分層。這就是對于世界認知的能力,我們一天24小時,一生算起來也不過是幾萬天,我們周圍的人群結構構成了我們生存的人文環境,在大量的時間里:
我們進行的是跟價值觀一致人進行連接,價值交換。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過如此。都是價值觀,認知能力相同的人聚到一起。
回顧過完,看看周邊,有比自己有錢的,有比自己錢少的,但真正讓自己愿意跟其一起協作,價值交換的一定不是因為金錢的多少,而是認知的差異:
彼此能不能在一個頻道里面對話,彼此能不能認知互補,用各自的常識交換,形成對方的見識。
這才是自己愿意跟其一起連接的原因??窗头铺貍饔洠刻煲膊贿^化十幾美金吃飯,住的地方非常簡陋,但過的特別開心,開心的并不是自己擁有那么多的資源,而是他認為能夠幫助更多公司獲得更強的價值,這才是他的優越感。
這個世界上,厲害的人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以財富多少來隔離別人,而是以認知能力來連接彼此。畢竟,我們活著就是要進化,而進化的核心就是認知升級,一群人守著自己創造的財富故意分層,就是阻礙自己進化。
沒錯,在這個世界上,我門分層分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認知能力。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