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Fragmentation),在上世紀80年代常見于“后現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如今,“碎片化”已應用于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等多個不同領域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度娘百科
可能自己讀書少,真正了解所謂的碎片化還是這大半個月的實習,明明一直不理解碎片化除了快速吸引眼球,有助于“吸粉”以外還有什么營養可在。然而,可笑的是,竟然一直說著碎片化就是瞬間印象卻還每天都在寫這樣的東西。
還在學校的自己,很喜歡讀各種書,喜歡單曲循環應景的歌感受純文字帶給自己的那份安全感。喜歡長篇大論背后的深意和感情,每當看到情之所處會感動會氣憤會思考,寫下自己此時此景的感情,或許說是矯情。不管怎樣,覺得那才是閱讀,真實不乏人情味。說實話,討厭一堆圖配幾行字,總覺得那是瞬間印象,就像路人甲,不走心又何必認真。
不過,突然發現,現在的自己越來越陌生。每天刷各種碎片信息,學各種精美排版,走馬觀花,瞅著各種熱鬧copy整合成所謂自己的原創,呵呵,都沒臉署名。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久沒讀完一本書,抑或一篇有深意的純文字,大腦好像停止運轉,渾渾噩噩混日子,想想都可悲。
信息碎片化,好比罌粟,充滿誘惑,抵不住就被侵蝕入骨。或許這就是時代快速發展的產物,是自己太年輕太激進不懂所謂的進步。在這樣的時代, 是不是隨波逐流才是對的選擇?是不是忽略感情追求視覺沖擊才對的起人生?
小時候媽媽經常嘮叨想長個就不能吃零食。所以,一直以來三餐豐富身體倍棒。然而不知道什么時候卻開始零食消費,快食記憶,胃也變得差勁。信息碎片化扯到食物,說體面點是筆者天馬行空,思維跳躍,直接點就是純屬一吃貨生拉硬拽,矯情造作。不過仔細想想總覺得也算是這么個理兒。
模糊了最初的夢想,在迷失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變成不會思考的行尸走肉。
昨天送閨蜜回學校,在地鐵口遇見一對年邁夫婦。老爺爺向我蹣跚走來,拿著一張破舊的火車票——北京到佳木斯,2016年2月22日。含糊不清地用黑長的指甲戳著票跟我說些什么,無奈不論怎么認真聽還是聽不懂,最后順著老爺爺指著的方向看見一位蜷縮在扶梯角滿頭銀絲的老奶奶,看似痛苦不堪,甚是凄涼。轉過頭看了眼爬滿皺紋的臉頰,頓時醒悟又有些茫然。突然閨蜜喊了聲叫我快點走,沒等反應過來就一個健步被拖走,也來不及說聲道別。在電梯快要上去的時候看了眼下面的老爺爺正拉著另外一個姑娘說著些什么。突然覺得好心酸,或許很多人也會像閨蜜一樣跟我說,"這些人比你有錢多了,都是騙子"。
"騙子",是啊,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懷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人與人之間信任崩盤,更不知道什么時候可憐乞討者也成了高收入人群。其實這么說可能有些偏激,但是總覺得自尊心去哪了?或許說病弱老人攤上狠心兒女,傷殘人士無依無靠,只能乞討生活也勉強理解。特不懂那種有手有腳,年輕強壯的成年人為什么下跪街頭!生活逼迫迫不得已出賣自尊?要是這樣各行各業都可以改行乞討了。
為什么那么多乞討者?為什么那么多老人病殘?他們的兒女哪去了?他們的親人哪去了?就算是裝出來的,那誰家的兒女愿意自己的父母出去乞討?就算是被逼迫,那換位想想你希望自己的家人親人出賣尊嚴為你賺錢?有太多太多不懂,只能怪自己讀書少,年紀輕。
真不知道快速行走,碎片化信息滿天飛的社會,還會不會停下來關注一下底層生活的人們,會不會仔細停下腳步換位思考。盲目麻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