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
影片的開場是林恩在伊拉克的戰場上營救上士,奮勇殺敵的情景,被一個記者偶然間記錄下來,一夜之間比利成為新的美國在伊拉克戰場上的英雄。
2004,德州達拉斯感恩節,這一天林恩醒來,參加全美橄欖球的中場秀。這是他們伊拉克戰役的中場休息。而這一天是休息的最后一天。
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這一天中的事情,用插敘的結構全篇。由于插敘的時空是完全打亂順序的,所以在講述的時候不宜太過復雜。導演用起來要更加謹慎也見功力。
大衛.芬奇的影片《社交網絡》也是通過插敘的方式講述了扎克伯格創建facebook的過程。在幾場聽證會中,閃回過去的經歷,完美的闡述了他是怎樣一步一步通過利用朋友和利用之后陷害朋友,從而創建了facebook的帝國的。
通過心理蒙太奇中的回憶蒙太奇,穿插了參加伊拉克戰爭時期的比利的經歷和休息回家時的經歷。在會美國休假的兩周之內,他必須要做出一個選擇。是回到戰場還是回家?而這是他休假的最后一天了。
二、去橄欖球場的路上
在這一場戲中,除了在悍馬上的閑聊。穿插了比利的心理蒙太奇,這一段是使比利成為英雄的蘑菇上士的葬禮,看到了這位上士的家人,還有整個B班對他的懷念;
第二段是比利回家的情景,全家都以他為驕傲,一位在戰爭中的大家眼中的英雄歸來,讓人想起了同樣描寫戰爭中的個人非英雄的影片《阿甘正傳》中,阿甘的歸來。
比利是因為姐姐報仇才參軍,是不得已的行為,而救人殺敵也是條件反射。阿甘是隨著生命的律動在舞蹈,命運在浪潮在不斷的推動他前進。兩個人其實都是大時代背景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鏡頭切回來,車里制片人在談論著明星和片酬的事情,他許諾給大兵們的是十五萬,這足夠大兵們幻想自己的未來。
比利向帶隊要頭疼藥,這次是聲音的切入,比利的姐姐想要他留下,不再回到伊拉克戰爭上去。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現,姐姐想要林恩留下。它真正關心他的內心。他是不是在這面對生死的戰場上撐得住。
鏡頭切至比利轉過頭,鏡頭疊化了他們在伊拉克的情景。這僅僅是開始。
這短短的一趟車程,比利的心中漂移了很多次。他大腦中的不停的出現這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情,他戰死的同胞,家里的情況,姐姐的挽留和伊拉克戰場上的情景。
三、來到橄欖球場
進入橄欖球場的時候,比利的大腦中仍然是飄回到伊拉克的戰場上。對于他來說,這兩者或許并沒有區別。
美國大兵向伊拉克孩子買《海底總動員》,回頭一笑,是蘑菇上士對比利說的這就是“戰地生活”,顯然這是比利剛去伊拉克時候的情景。李安的轉場似乎都異常的簡單,只用疊化和聲音。
這種方式是最原始的方式,卻也是最接近我們回憶一件事情的方式。
比利一行人來到橄欖球場,坐在了提前安排的最好的座位上。比利看到來看橄欖球的人,他們手里拿著快餐,比利問身邊的大兵,他們心理在想什么,被回答說“沉重的事情”“人生的意義”……
而其實呢,在國內生活的大眾平時誰會去想這些問題呢?
比利的想法在戰場和國內日常生活中轉換,他不太能明白國內日常的人們大腦中都想什么了。
他們在過著他們自己的生活,其實是比利的思維方式已經變成了一個士兵。
他思考的是一個士兵的日常,一個士兵應該怎樣處理和解決生活和戰場上的問題。
這也是他最終做出選擇時影片給出的依據。
他的想法穿搜在很多事情中間,處于一種臨界的狀態。在思考,在選擇。
接下來鏡頭在橄欖球場上搖,對切到比利的臉特寫,疊化轉場至比利跟姐姐的私人親密的談話。姐姐說出了擔心林恩的心情。
廣播中向大家介紹了B班的一行人之后,大家紛紛起立鼓掌。大兵們受到了英雄般的愛戴。
大兵們和啦啦隊的一起錄制了感恩節的錄像。這一刻的光彩迷人的。
四、記者招待會
在記者會上,比利喜歡了一位啦啦隊的小美女斐森,他不停的向她望去。穿著制服的他們是她們心中的英雄。林恩和斐森的第一次聊天非常的超然,精神層面的交流把他們的愛情襯托得好像在云層之上。
另一方面,記者們提問了一些常規性的問題。
導演用了黑白和彩色的影調,將大兵們內心的答案和現實中回答給記者的答案分開。
這一段很簡單的說明,被塑造的英雄和他們內心中真實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大家總是給大眾傳媒一種大家想要得到的回答。
最后問到林恩救蘑菇上士的情況。這是影片第一次正面的從林恩的口中講述當時的情景。
林恩的回答是,這是他作為一個士兵應該做的事情,沒有什么值得炫耀和驕傲的,而且這種情況,并不是他想要遇到的情況。
在外人看來是謙虛,但是,卻是林恩內心真實的想法。
接下來是這種想法的由來。
同樣的疊化轉場來到蘑菇上士和林恩的對話,林恩也有大兵在戰場上都會有的問題,比如不想殺人,擔心自己是不是會被殺掉……這是每一個在戰爭中的人,都會有的問題,面對生死,面對一切在戰場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上士對他說,問這些問題都是浪費時間。他不想讓林恩陷入問問題的狀態。
上士試著用印度教的智慧來回答,從輪回因果宿命到毗濕奴的故事。(印度教中的保護之神,是維護宇宙秩序的主神,印度教三大神之一,他的肚臍上長出蓮花,梵天從中誕生,創造了世界,一劫之后,另一個主毀滅的神,濕婆又毀滅世界,宇宙就是這樣不斷的循環,更新。傳說佛陀是他的第九個化身。導演在《少年派》中也用了這個意象。)
對林恩說,士兵的宿命就是執行命令。
德州長大的19歲的林恩并不接受印度教的一套,上士拍著他的肩膀說,只要找到一個超越你自己的東西就可以。所以,林恩行為和思想上的超越了年齡的成熟來自于上士的教誨。正是這樣的教誨,他才真正成為了一名軍人。
五、午餐時間
從上一場中,有人詢問在戰場上槍是如何發揮作用和林恩殺敵人的時候內心當中的感受,引出下一場主要要說的內容,就是士兵面對戰爭中的暴力的問題。這是每一個上了戰場的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這一場是在餐廳中,餐廳的殺戮和戰場上的沒什么太大的差別。
比利的思想又飄回到了戰場上,一個他們殺人的場景。
餐桌是非常經典的表現家庭矛盾沖突的場景,通過用餐的聊天聚在一起的時間,使家庭成員充分的表達不同的觀點。是矛盾沖突的火力集中點。在《斷背山》中,杰克和岳父的沖突以及權力關系的轉化一場戲,也是在餐桌上,非常巧合的同樣是感恩節,這樣相似的時間和空間中表達的。
同樣的用餐,一家人在討論關于戰爭或者說美國的介入給伊拉克帶去了什么,林恩說了一些他看到的情況,一些真實的情況,美國人除掉了他們的獨裁者,他們卻跟美國人相互開展,給孩子們蓋了學校,卻沒有教科書……這些問題,在林恩看來,他不會去過多的思考。
他只是做他作為一個大兵應該做的事情。而凱特卻觀點非常的明顯和激進,她只認這場戰爭是非法的,有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更別提什么給伊拉克人民帶去民主,到最后直接說,戰爭可能會讓他失去弟弟的事實。
一種對英雄的膜拜的狂歡氛圍變成了失去親人的震怒,母親終于大發雷霆。
六、回到橄欖球現場
再次回來的這個場景非常的深情。伴隨著宣揚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的同時,林恩卻因為不能與喜歡的女孩在一起而流淚。不能在一起的原因就是戰爭讓人變得不自由。所以,不能說導演沒有立場。他內心當中的急切的向往和渴望正是這個19歲的孩子所希望的自由。而這自由對他來說卻是被壓抑與剝奪了的。這個場景的情感深度和復雜的程度,也絕不亞于《斷背山》最后恩尼斯抱著杰克和他的衣服不斷抽泣的場景。IMBD上面的影評,提到的最多的詞就是emotion和make you think,李安對于感情的表達很有味道很細膩。思考和回味還在其次,這樣獨特的表達方式,開拓了人類情感世界的一片常人碰觸不到的疆域。唯美、深情和復雜的高點。
接下來的對話說明家人也特別的需要他。凱特直接跟他說,如果林恩死在戰場上,自己也會自殺。對于當權者來說,他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隨時可能犧牲的大兵。
但是對于家庭來說,他是唯一值得依靠的人,是維系一家人的情感紐帶。
七,表演
對大兵們來說,表演和戰役是一樣的,都是要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態,及時處理臨時出現的狀況。比利的心理蒙太奇早已經回到最令他難以釋懷的蘑菇上士陣亡的時刻。
那個在他心中縈繞不散的至今仍不能全部看清楚的時刻。煙火的聲音轉場,我們終于看到了影片一直提到的那個段落。
戰爭的現場加表演的現場,4K|3D|120幀帶你同時進入這兩個場景的現場當中。
比利同樣是處于執行命令,做出反射性動作的狀態。對于他來說,只是一個體驗者,一個被扔在這個時刻,被動的接受者。
他沒有選擇。
失去戰友,殺死敵人和執行表演的任務,是人生必然要經歷的。像是上士說的因果輪回似的橋段。
而留給比利的是漫長的心理消化的過程。不同的是,死亡的主題太過沉重,而浮華的表演卻轉瞬即逝。大兵站在這些流行歌手后面的樣子尤為荒誕。
從沉重的回憶中醒來,表演早已結束。大家各做各的事情,明星負責演出之后離開 ,搬運工要搬走東西拆下舞臺,所以急著要將大兵們從舞臺上趕下去。
所謂的英雄的稱謂是商業巨擘利用的工具而已。
八、出發之前
比利思考了兩周的事情,也是一個選擇,終于要有一個結局了。與搬運工的群架,激起了他大腦中對于一切關于這一段時間的矛盾的尖銳時刻的記憶,最后停在上士的死亡,讓他淚流滿面。從個人情感上來看,戰場也是他的傷心之地。
最后的告別,當比利不小心說出心聲,想要帶著她一起走的時候,女孩的退縮和不能理解,讓他女孩愛他的不過是英雄的光環,愛還僅僅停留在表面。
那遠遠不是他想要的東西。因為他對姐姐說,他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士兵。
所以,他最終決定,哪怕就此死去,也應該回到戰場上,因為戰場是士兵的家。兄弟也是他的家人。
這個故事并不復雜,很多人說十分鐘就可以說完了。
但是,導演在影片中并沒有廢片。他向觀眾展現的是大兵內心中的起起伏伏。
我們可以看成是一個放射的方式,來探討戰爭和個人的關系的一種結構。
中間的位置當然是林恩,是主角,也是影片的視角。
外延第一層分三邊,一邊是德州的家庭,家庭成員有不同的觀點和建議,一邊還有在球場遇到的女孩子對他的崇拜和喜歡;最后一邊是戰場,他的上級和兄弟對他的需求;第二層,往外是制片人,制片商跟他們有各種商業上關聯的人;最外層是在美國本土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對伊拉克戰爭和大兵們的態度,構成了最外環。
大兵們在面對煙火的驚恐反應、母親拍桌子對他來說帶來的恐懼,有言語沖突就會上升到動武的舉動等一系列戰爭對他們所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當權者和普通大眾對這些都漠不關心。
越往里,對他所要做出的選擇的影響就越大。
不管外圈的人怎樣對他施加影響,他還是做出了自己作為一種身份和職業的選擇,就是軍人一定要回到戰場上去。
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或是國內人們對于戰爭的看法,對他來說去想都是徒勞的。影片關心的是個人和戰爭之間的關系。一個僅僅19歲的單純的男孩。在他的內心當中,戰爭就是他的全部生活,是獨立于此時整個美國之外的。在別的國家,他所經歷的事情,是一個普通的士兵每一分每一秒所要面對的。生生死死,對于感情的沖擊,才是真實的。這些記憶不是故事,而是日子。
他能做到是就是履行一個士兵的職責。在這個時刻,他成長了。
作者:子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