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答歐陽崇一書【2】
【原文】
來書云:“師云:‘《系》言何思何慮,是言所思所慮只是天理,更無別思別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心之本體即是天理,有何可思慮得?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學者之蔽,大率非沈空守寂,則安排思索。德辛壬之歲,著前一病,近又著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發用,并與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別?恐認賊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思其可少乎?沈空守寂,與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為喪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發用之思,自然明白簡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紛紜勞擾,良知亦自會分別得。蓋思之是非邪正,良知無有不自知者。所以認賊作子,正為致知之學不明,不知在良知上體認之耳。
[注釋]
①思曰睿,睿作圣:意為思維要深遠通達,深遠通達就可以達到圣人之境。語出《尚書·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圣。”
②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語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意為心的功能是思慮,人由思慮能體認天道和人性,不思慮則難以認識天理。
[譯文]
先生說:“《易經·系辭下》孔子注中所說的 何思何慮,是說所思所慮只有天理,再沒有別的思慮了,并非說無思無慮。心的本體就是天理,有什么可思可慮的?學者下工夫,雖千思萬慮,但目的只是要恢復心的本體,不是以私意來安排、思索出天理來的。如果刻意安排思索就是自私用智。 ”學者的弊病,大多不是空守沉寂,就是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思索。我在辛已到壬午年間犯前一個毛病,最近又犯后一個毛病。但是思索也是良知的發揮運用,它和私意揣度刻意安排有什么區別呢?恐怕我認了賊作兒子,還迷惑而不自知呢!”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思考怎么少得了呢?空守沉寂與安排思索都屬于私欲用智,這也是喪失良知。良知是天理昭然靈覺之所在,因此良知就是天理,思索是良知的發揮運用。如果是良知發揮運用之思,則所思的就是天理。良知發揮運用之思,自然明白簡單,良知也自然能認識。如果是私意安排之思,自然思緒萬千,紛紜繁擾,但良知也自然能分辨。大凡思索的是非邪正,良知沒有不知道的。之所以會出現認賊作子的情況,正是因為致知之學術還沒完全明白,不知道應該在良知上體察認知罷了。
[解讀]
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歐陽崇一指出學者的兩種弊病,其一是“沉空守寂”,其二是“思索安排”。在《菜根譚》中,有不少儆戒學者在這兩方面注意的佳句,現在摘錄一則:身不宜忙,而忙于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攝之后,亦可鼓暢天機。身忙,人心易亂,此時容易墜入崇一這里說的“思索安排”的弊病,所以說“不宜忙”是為了避免此病;閑暇,心易靜極無聊,此時容易墜入崇一這里說的“沈空守寂”之弊,此病讓人易生惰怠之心,所以在閑暇之時主動找些“循理”之事做,正是為了避免此病。后面說的“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攝之后,亦可鼓暢天機。”意思和前半句類似,大家自己往里套就行。
王陽明首先引用《尚書》和《孟子》 的話, 說明人的“思” 是必要的。《尚書》講:“思曰睿,睿作圣。”通過不斷的思考可以成就智慧,而有智慧的人能夠成為圣人。《孟子》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就能有所得。思慮難道能少嗎?
既然思考是必要的,關鍵是如何思考。王陽明指出枯守空寂與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在喪失良知這一點上,是一樣的。良知是天理的昭明靈覺之處,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思考就是良知的作用。如果是良知發揮運用之思,則所思的就是天理。
這封信討論的問題,非常緊要!切中了我們很多人的毛病。
首先提一個目標,就是砍掉我們80%的思考,因為我們80%的思考,都是私意安排,都是任智用私,都是任其私智,都是無效的思考,添亂的思考,犯病的思考。要時刻給自己的思考做5S——整頓、整理、清掃、清潔、習慣——只留下良知的思考。
怎么理解良知的思考,和私意安排,任智用私,任其私智的思考呢?華杉先生舉例說明很形象,故摘錄如下:
我們想象一個場景,公司里的一個提案會。一個同事做提案,然后大家討論。
提案是提什么?是提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討論是討論什么?這區別就來了。
按理說,我們開這個會,目標是討論我們要解決的某個問題,其中一個同事提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們帶著自己的思考,一起來討論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絕大多數的會議不是這樣開的,提案之后,討論的標的變成了不是要解決的問題,而是那個提案本身。大家不是把自己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貢獻出來,而是來評判那個提案,來給這個提案打分。
如果大家發言所說的,都是自己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這就是良知良能發揮作用。
如果大家發言所說的,都是對別人方案的評價,這就是“私意安排”,刻意安排了一個提案來討論。
“私意安排”之后,就開始“任智用私”,相當多的人發言,是完全不負責任,就在別人的方案上找問題,挑毛病,顯示自己的聰明博學,他對問題如何解決,根本不關心,因為這不是他的責任,是提案者和決策者的責任。
相互有不同意見之后,討論就更加偏離解決問題的良知,而是各自維護自己的面子和地位。整個會議,就進入喪盡天良的狀態,良知不見了。
把時間推到會議之前,那個做方案的人,他的方案,是不是良知發用呢?
如果他心中無私,不在乎毀譽得失,一心只想這問題應該怎么解決,那么他的良知良能,就能發揮出來。如果他心里想著怎么讓這方案能通過,這已經有私意介入,他就是私意安排的刻意思索了。那他的方案一定有毛病。方案本來就來路不正,提案會議上的討論意見,他也希望能委曲求全,勉力妥協,能把這事繼續推進下去。他的“推進”下去,就是繼續扭曲下去而已,也是任智用私,機關算盡,最后落得一地雞毛。
問一問自己,做了多少喪盡天良的方案,開了多少喪盡天良的會議,有多少私意安排、任智用私、任其私智的毛病,趕快回到良知良能的道路上來!良知大道,是何等光明,何等灑脫簡易,誰用誰知道!
良知的方案和開會原則:
方案不被通過,不問客戶,只問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訴你,客戶的意見有價值,就吸收。良知告訴你,客戶不懂,就不要迎合客戶修改。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轉身就走,不要耽誤客戶找別的合作伙伴。
開會討論別人的工作成果呢,只幫忙,不添亂。只貢獻自己的解決方案,不挑別人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