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問題,上知乎。
這不是廣告,這是我的一個常規性操作。
知乎基本上成為了我的情感/職場/人生顧問。有了任何疑問之后,我都會去搜索知乎里的問題,看知乎友的答案。自己常期浸潤在知乎的問答里,也會偶爾想要嘗試回答里面的問題,盡管目前,我在知乎的所獲少于自己的貢獻。
今天,我整理了下自己在知乎關注的問題,我一共關注了60+個問題。每個問題的回答數目不等,有幾個到幾千個不等,并不是所有的答案我都看完,因為一是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二是看了幾個熱門的答案后自己已經心中有數,沒有必要全部看完。
這些問題中,我今天進行了分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情感類:情侶/夫妻相處之道
2,婚姻家庭類:如何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包括與老人的相處
3,育兒類:如何更加科學地撫養教育孩子
4,個人成長類:自己過好自己的一生
5,個人技能類:如何更加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
知乎上的問題的回答,勝在很多都是真實的個人經歷,熱門回答里,知乎友的分享,不僅能夠把自己的故事敘述地十分詳細,周全,而且還能夠進行高度概括,上升人生高度。上升的高度,是十分接底氣的,不是一味地宣揚正能量,而是給我這樣的有疑惑想要找到真實答案的人,一種思考,一種工具,而非看完后渾身使不完勁的虛幻和編造的心靈毒雞湯。
二
其實,很多問題本身,就是一種答案。
能夠有效地提問,基本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被有效地回答出來一半?!秾W會提問》一書,就被稱為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圣經”。我的工作,有一大部分內容是要進行咨詢。咨詢會問很多的問題。有時候問題問的好就可以問到客戶真正關心的地方。
知乎里,我最喜歡的兩個問題是:
什么叫做精彩的一生?如何才能度過一個精彩的一生?
你認為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樣的?
從這兩個問題里,你就可以看出來,提問者和回答者都對我們的人生有著熱切的思考。
三
人,終其一生,忙忙碌碌活在各種角色里。其實,最持久地還是活在自我的角色里。
除了父母和童年無法選擇,大抵之后的人生都是可以選擇的。
選擇義務教育階段好好學習;
選擇一個好的適合的大學和專業;
選擇大學里好好利用四年的時間學習專業提高技能;
選擇大學里好好利用四年的時間學習專業提高技能;
選擇好畢業的第一份工作;選擇好或者不選擇戀人/結婚對象;
在這些選擇里,知道自己的興趣,跟隨自己的導師(優秀的領導,老師,朋友),持續且有方法地付出自己的努力,獲得想要的結果。
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很多的經驗教訓,能清清楚楚地想明白哪里沒有做好選擇。
每當自己沒有方向,被一些問題困擾的時候,都會去知乎看看相關的問題和答案,在這些文字勾勒出來的人生萬景里,悲歡著自己的悲觀,歡喜著自己的喜歡。
四
人總有一種情緒,那就是用現在的視角去看過去的自己,后悔著說:如果那個時候,在市區借錢買好幾套房子就好了;如果那個時候去北京上大學就好了;如果那個時候多和xx交流就好了;如果大學畢業就去留學就好了。。。。。。
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這句話專治“后悔情緒泛濫者”。
現在,看著我閨女,還不到一歲的年齡,在人生的最起點。
她還不知道什么起點。
但是,我知道她最真實的起點就是我——她的父母。
所以,有時看著我閨女,我就想:現在想做什么事情都不晚呢。
以前,我總是強調內因的作用,神化自我驅動的魔力:認為任何事情都是由個人的主觀意志和因素決定的。
現在,我特別強調外因,環境的作用。
一個很古老的故事:孟母三遷。
孟母為了孩子好的發展,不惜辛苦,都能搬三次家,就是因為睿智的她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我,即是之前“孟母”的角色,為孩子尋找優秀的環境;又是“孟母孩子自己”,為自己找尋理想的環境。
看到這樣一個說法:人活一種性格,真的是太虧了。
姑且站在30+的年齡上,回顧自己的前半生,沒有抓住財運沒有抓住人生中可以有的發達的機會,展望自己的后半生,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有另外一種活法。
五
最后,回答下知乎的問題:
精彩的一生和理想的生活對于我來說:
就像是高曉松在《曉說》中曾經說過的:
路走了四十四年,方向卻不止一邊。服裝偏愛黑色,內心卻仍是此間少年。護照四十八頁,但每個終點都值得贊頌千篇。旅程左右萬里,時差卻最多一天。
大概,高曉松的起點,就是我想要的終點吧。
我希望自己可以旅行全世界,想看的風景,都可以看到。
我希望自己不受困于大情小愛,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希望自己內心足夠強大和獨立,做自己內心的女王,而不是期待活成一個小公主(因為我已經有一個小公主和老公主了,小公主是我女兒,老公主是我媽,好好疼愛他們,我就要變成女王心態。)
然后,等一天,我老了,將要歸去面對我早逝的親人的時候,對她說:這個人生,我活出了兩份,一份是替你活的,你看還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