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理財啟蒙,第一時間出現在我腦海的是一本書,它穿越時間,長盛不衰,長居理財榜單前列,豆瓣評分8.3分,它就是 (美)羅伯特?T?清崎所著的《富爸爸窮爸爸》。
《富爸爸,窮爸爸》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作者羅伯特?清崎的親生父親和朋友的父親對金錢的看法截然不同,這使他對認識金錢產生了興趣,最終他接受了朋友的父親的建議,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富爸爸”的觀念,即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要讓金錢為我們工作,并由此成為一名極富傳奇色彩的成功的投資家。
這本書的成書年代是在1997年,最初是由作者自費出版。當時的出版商都拒絕出版這本書,因為編輯們對書里的富爸爸的觀點并不認同,他們更認同受過高等教育但是有一堆賬單的窮爸爸。但是,經過二十多年,書中的內容預言了現實世界,世界上95%的財富匯聚到了1%的富人手中。
“大部分增長的收入都流向企業家及投資者,而并非勞動者——那些為錢而工作的人們。”
作者很幸運,擁有兩個爸爸給他的理財建議,讓他能夠在兩種不同的理財觀念中擁有選擇的機會。例如:一個爸爸會說“金錢乃萬惡之源”,另一個爸爸卻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本。”
作者對這兩種觀點是如何產生的非常好奇,他深入探究之后發現,人們的金錢觀不是來自于學校教育,而是來自于家庭。我國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仍舊沒有開設理財課程(高考不會考),孩子們的金錢觀還是主要來自于家庭,很多家長也并沒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財商,以至于一些學習好的人成為了優秀的高收入者(醫生、律師、銀行家等),還是繼承了窮人思維。
這本書通過對比富爸爸的思維和窮爸爸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分析了富人如何積累財富、運用財富,更明白地寫出了窮爸爸為何收入不少還是債務纏身。從一個小孩的視角去觀察、分析兩種理財觀念,讓讀者由淺入深的了解問題的真相。并且在書中將富爸爸的思維方式盡數寫出,給了我們了解富人思維的機會。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對財富認知上的改變,比如如何分清資產和負債。作者認為,只有能夠帶來收益的房子才是資產,而需要還貸的房子是負債。“房子不是資產”在當時的美國也是難以接受的觀點,但它卻給了我們一個重新衡量資產和負債的標準。
這本書采用第一人稱,通俗易懂,很有啟發性。全書共分為九個章節,從思想到實踐漸次推進,將理財思維由淺入深的貫穿其中,以故事承載理財思維,易讀易懂,是理財啟蒙的理想之選。
書中的描寫很生動地展現了兩種不同思維的特點,比如:
“我的一個爸爸總是習慣說“我可付不起“,而另一個總是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這兩句話,一句是陳述句,一句是疑問句。一句讓你放棄,而另一句則促使你去想辦法。”
還有以下曾經顛覆我認知的句子:
“貧窮和破產的區別是: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久的。”
“資產是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東西。 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里取走的東西。”
“真正的資產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不需要我到場就可以正常運轉的業務。我擁有他們,但是由別人經營和管理。
2.股票
3.債券
4.共同基金
5.能夠產生收入的房地產
6.票據(借據)
7.版稅,如音樂、手稿、專利。
8.其他任何有價值、可以產生收入或有增值潛力并且有很好銷路的東西。”
“窮人和富人一個重要區別是:富人最后才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產階級會先買下諸如大房子、珠寶、皮衣、鉆石等。真正的奢侈品是對投資和積累真正資產的獎勵。”
“ 對于受過良好教育的爸爸來說,工作的穩定是一切;而對于富爸爸來說,不斷學習才是一切。”
“大部分人只是為了避免損失而理財。如果你的資金很少而你又想致富,你必須首先集中一點,而不是分散風險。用資產進行投資是一種高智商的游戲,需要膽量、耐心和對待失敗的良好態度。”
“我經常遇到那些過分忙于工作而不關心自己財富的人。總之,他們內心很清楚自己是在逃避一些很重要的事情。這是懶惰最普遍的表現形式,一種通過忙碌掩飾下的懶惰。
? 請貪婪點:沒有一點“貪婪”,沒有想擁有更好的東西的渴望,就不會前進。
? 每當你發現自己在逃避你內心清楚應該去做的事情時,就應該問問自己:“我還能得到什么?”“我可付不起”給人以絕望,而“如何才能負的起”則給人開啟了無限的可能。”
如果你愿意開啟一段財富旅程,從《富爸爸窮爸爸》開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