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希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少年,能把千里江山用一幅長卷描繪出來?
? ? ? “政和三年潤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不知道當時那個少年,有著怎樣的藝術天賦,在日復一日的學畫練畫中提升著自己的滿腔豪情,最終在不到二十歲的年齡創作中這光艷千古的青綠山水畫。那漫山的青綠,猶如深潭碧水,延綿不絕,滿山的生機因此盎然亙古。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形像精細,刻畫入微,人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飛鳥雖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勢。”
? ? ? “《千里江山圖》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江山千里,峰巒疊嶂,煙波浩渺,平遠無盡;曲徑、水口、棧道、瀑布、房舍、寺觀 布置其間,加以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點綴,筆觸細膩嚴謹,描繪精細,點畫暈染一絲不茍,全畫景物豐富,真切,這不僅是大自然的千里江山,更是大宋朝的千里江山。”
? ? ? ? ? 而央視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綠》 更是把靜止的江山圖畫立體舞動起來。十幾個青綠著裝的清瘦少女,統一的襦裙纏繞腰間,衣擺曳地,手腕衣袖疊加,頭上高髻入云,腰肢婀娜有力,尤其那與地面倒仰與地面平行的青綠腰,一屈一伸都如山巒層疊起伏,又似密林扶風,仿若《千里江山圖》中的層林群山;色彩則提取了《千里江山圖》中的頭青與石綠,它們自畫中來,又終將回歸至畫里。
? ? ? 據介紹,兩位導演以“靜”為出發點,以宋代繪畫中內斂、內收的基調,設計了“靜待”“望月”“落云”“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一系列造型動作。青綠不語,舉手投足間,料峭的山、層疊的巒,舞出山水相依之感,一股硬朗的、磅礴的氣勢撲面而來。皆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 ? ? ? “所有的走都是半蹲式的,腳緩緩向前探出,在探出的那一瞬間,達到重心移動的最大值以后,再往前輕輕蹭一步,這里邊沒有矯揉造作,你的袖籠打開,你懷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氣魄。”導演韓真曾這樣解讀這個舞段。
? ? ? ? 青綠是劇中唯一一個抽象的、寫意的角色。它是《千里江山圖》的魂,也是全劇的美學提純,無生命,但有溫度。觀眾就跟隨展卷人的步伐,循著“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的篇章綱目,進入希孟的繪畫世界……
? ? ? ? 千里江山,只此青綠。希孟也許就是為這副畫而生。畫成不久,他就駕鶴歸去。而他的生命,卻早已融匯在青綠山水里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