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學習要從整體上建立系統,并不斷地完善各個系統保證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不知道小伙伴們是否已經打造了自己專屬的學習系統?具體的學習系統建立法請參考:
學習系統就像機器運轉一樣,需要及時恰當的維護和保養。那么,如何保證你的學習系統中的每一個學習流程在最佳狀態呢?
整體性學習法。它就像一個大隱隱于市的鐵匠,用高超的技藝不斷讓你的寶劍“學習系統”鋒利無比。
說到整體性學習法,一定要說到他的創始人斯科特-揚。他在高中時課下幾乎不學習,卻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上大學后大考之前的復習不會超過兩個小時,但四年內的GPA卻總在A和A+之間。之后,他又在12個月內自學完成了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學科的33門課程。
這是怎樣的一個學習大神啊!
所以,今天我們將就整體學習法展開敘述,用符合國情的方式解讀給建立好系統的同學。
整體學習法,首先要有跳出單一學科局限性的視野--這與之前一篇所論述的建立學習系統不謀而合,將學習過程看作一條條有秩序的生產線系統,同樣面對零碎繁雜的知識點,我們也應該站在外面看學科。
這里,我們要牢記的擴展視野的方法只有兩點:比喻和類比。
比喻是幫助我們理解具體知識點的運輸工具。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熟悉比喻的方式,只是我們更多的是運用到了文學修辭當中。一個新鮮的知識點對于我們是陌生的,而通過比喻我們將其拉近到我們的身邊,更清楚地觀察陌生的知識。比如,什么是相對論?你可以這樣理解:你玩起刺激的電玩,一個小時好像一分鐘一樣快,而你坐在枯燥的高數課教室里,卻會覺得度日如年。這就是站在知識點之外,將抽象的知識變的更具”親和力“,為之后更深一步的探索打下了基礎。
類比:這是揭示知識點規律的魔法棒。
蘇聯學者瓦赫羅夫說:“類比像閃電一樣么可以照亮學生所學學科的黑暗角落。”當你遇到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跳出這一個學習系統,觀察其他系統中是否有與其類似的學習流程并加以借鑒。是否看似面生的問題變的似曾相識?【學習系統建立法見本系列第一篇】
那么怎樣將這兩個法寶運用到整個學習系統中呢?我們熟悉的前方高能環節來了!!!簡單來說,具體學習流程中我們要做到“五~~~~四三二一 ”法則。今天我們著重闡述五類信息法則。
五類信息
這里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整體性記憶。這是與我們日常學習中經常用到的機械記憶完全相反的。
當你遇到概念、定義、公式、觀點、理論等,你是如何消化的?很多人可能更多的選擇機械記憶。短期內似乎這是個不錯的辦法,但時間長了,似乎統統這些都變的模糊起來,運用時也并不得心應手。現在你要做的,是忘記你之前對知識類型的判斷,重新將你你接收到的學習信息歸納為如下五類。
隨意信息:大部分陳述事實、日期、定義或規則的信息都應該歸入此類。這類信息的特點是沒有什么邏輯規律,進行“再加工”比較困難。難點在于如果不進行反復記憶,非常容易遺忘。
處理方式:替換法--以公式A=B*C為例,你可以將公式中每一個變量替換成你熟悉的東西。例如A可以想象成蘋果apple,B是香蕉banana,C是中國china。這樣便可以理解為蘋果就是來自中國的香蕉。是不是容易記憶了很多?這個方法應結合自身熟悉的知識領域進行替換,便于長期記憶。
? ? ? ? ? ? ? ? 口訣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幫助我們記憶長月,“王土大木工,目日口田山”幫我們記憶五筆字型。當然,你也可以把一系列相關的知識通過編成口訣來記憶,相信不少同學在應試中也時常用到。
觀點信息:存在爭議的信息通常可歸類到觀點。此類信息通常出現在文科知識中,需要查閱大量的背景資料來對不同的觀點有更好的了解。難點在于收集信息過程中如何尋找答題模式。
處理方式:圖表法--通過繪制圖表,將有關觀點的要素對比羅列出來。例如觀點的提出人、時間、相關著作、論點案例等,一目了然的信息以及鮮明的對比有助于提煉出觀點信息中的中心思想和矛盾根源。
過程信息:描述一系列操作、運用過程的信息可劃歸此類。比如如何編寫一段程序、怎樣擰魔方的步驟等。過程信息需要建立正確的模型用以練習。難點在于建立正確的模型。
處理方式:模型糾錯法--這與建立學習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操作之前,你應當列出每一步的步驟和要點建立練習模型,之后不斷依照此模型進行實際練習,過程中發現是簡單的拼寫錯誤算法錯誤還是概念理解偏差,并針對性改進直至模型完美化。這之后,便是依據模型反復練習直到熟練為止。很多人這時候容易犯眼高手低的錯誤,不愿意話費時間記錄步驟建立模型,從而沒有及時發現問題所在,也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
具體信息:顧名思義,具體信息就是我們在實際中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的信息。此類信息在我們日常學習工作中經常遇到。難點在于信息吸收過程比較復雜。
處理方式:內在化--具體的信息同樣我們要運用更具象的獲取方法。首先要內在化你要記憶的信息。是一個函數,一副人體骨骼圖還是一段視頻操作?之后要在腦海中建立圖像。這個過程可以先在紙上畫出粗略圖并不斷改進,直到腦海中出現具體形象的動畫。例如一個公式的演算,可以將數字符號想象出會動的小人,小人不斷噴跑改變位置呈現出不同的畫面(公式變化),當你腦海中能夠完整的放映出一部微電影(整個推演過程),恭喜你,你已經深刻的完成了對知識的獲取。研究表明,內在化的記憶時效甚至可以長達數年。同理,你可以為電影中的角色配樂、加入情感,使內在化過程更加豐富。
抽象信息:數學、物理、計算機等讓你頭疼的學科,往往涉及的是抽象信息。此類信息與具體信息相反,很難具象出畫面感,但邏輯性卻很強,難點在于理解和拓展階段令人難以忍受,因此學習中應將其單獨處理,拋棄掉無所謂的隨意信息,這樣更容易理解。
處理方式:冰箱法--想象將晦澀難懂的部分放進一個大冰箱,你與她共處一室。忘記有關的概念名稱或是定義,專注與之交流:你為什么這樣做?程序這一步為什么這樣寫?如何你從這一步變成了我不認識的下一步?記住這個過程千萬不要帶入對隨意信息或具體信息的探索和記憶,本質在于發現你到底想問什么問題,是什么阻礙了你真正理解這部分信息。這里可以運用二八原則,不要被難懂內容中的其他四類信息困住,不管它為啥這定律叫牛頓或是那個定理叫夾逼,讓你煩躁的只是20%的疑問,那么就用80%的時間來一次對話。當你找出真正的難點所在,通過模型糾錯、內在化等手段將其具體化,這當中查閱資料,請教他人將是茅塞頓開的好方法。
五類信息你了解完了,那么接下來就是從下一次你打開書本時,學習新技能時第一時間判斷信息種類并運用相應的處理方式進行學習。當然,五類信息的融會貫通要用到文章初始提到的整體學習方式。一份材料中,往往包含了幾種類型的信息,而它們又是相關聯的。因此看似是隨意信息,也許模型建立后,你能發現其中一定的邏輯關系(數學的公式互推中往往出現),具體信息和抽象信息又可能在實際模型操作中搭上了橋,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不斷聯系起來,那么腦海中就會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結構。
那么你準備好建立你的信息帝國了嗎?
“五四三二一”法則中“四個秘籍、三個應用、兩個延伸、一種習慣”將在系列《這種學習方法比埋頭死讀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三)》中繼續闡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