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探討一下詞的空靈蘊藉和清虛騷雅,先從蘇軾的故事說起。
蘇軾因反對新法受到政治迫害,甚至因烏臺詩案差一點丟了性命。宰相王珪、御史舒亶等人羅織罪名意欲至蘇軾于死地,但是宋神宗似乎沒有這個意思,加上朝廷中不少人為蘇軾說話,最終蘇軾死里逃生。
蘇軾寫過一首著名的《水調歌頭》,被人評價為空靈蘊藉。這首詞后來被宋神宗讀到,皇帝很感動,認為蘇軾還是忠君愛國的 。
一、東坡詞 空靈蘊藉的《水調歌頭》與慷慨直白的《滿庭芳》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了蘇軾的兩首詞:
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語誠慷慨,究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1、東坡《滿庭芳》言語慷慨
劉熙載說”詞以不犯本位為高“,東坡《滿庭芳》言語慷慨,但是不如《水調歌頭》的空靈蘊藉。
不犯本位,即把話說得明白,讓讀者一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辭中的消極修辭,不需要讀者猜來猜去,不會產生歧義。我們先看下東坡的《滿庭芳》:
序:余謫居黃州五年,將赴臨汝,作《滿庭芳》一篇別黃人。既至南都,蒙恩放歸陽羨,復作一篇。
歸去來兮,清溪無底,上有千仞嵯峨。畫樓東畔,天遠夕陽多。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船頭轉,長風萬里,歸馬駐平坡。
無何。何處有,銀潢盡處,天女停梭。問何事人間,久戲風波。顧謂同來稚子,應爛汝、腰下長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縷掛煙蓑。
蘇軾謫居黃州五年后,被調往汝州,蘇軾上書懇請能夠去陽羨,因為那里有些田產,生活條件好一些。皇帝恩準以后,蘇軾寫了這首《滿庭芳·歸去來兮》表達自己的心境,其中有“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鋏悲歌”。劉熙載評價其“語誠慷慨,”但是“究不若水調歌頭”。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劉熙載認為這樣寫太直白,缺少了令人遐想的韻味。
2、《水調歌頭》空靈蘊藉
為什么說不如《水調歌頭》的空靈蘊藉呢?我們先重溫一下這首詞:
序: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通篇沒有寫忠君報國的內容,但是宋神宗卻看出來端倪來,宋神宗是自作多情嗎?
蘇軾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調歌頭寄子由云:"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神宗讀至「瓊樓玉宇」一句,乃嘆云:「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坡仙集外紀》
從《坡仙集外紀》的記錄來看,蘇軾是寫了這首詞以后,宋神宗看到被感動,才把他從黃州調往汝州的。按照《坡仙集外紀》的說法卻不同,這首詞是寫于黃州而不是密州,金山寺也不是鎮江的金山寺,遠隔一千里呢。兩種說法孰對孰錯,不去討論。
宋神宗之所以被感動是因為看到了這幾句: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從蘇軾這首詞的上闋可以知道,詞人有“乘風歸去”之意,“歸去”不是登天,而是暗喻自己想歸隱山林。但詩人還是放棄了這個理想,認為“何似在人間”,仍舊愿意繼續為朝廷效力。
這種寫法被劉熙載認為“空靈蘊藉”,很容易引發讀者的聯想,宋神宗認為自己讀懂了蘇軾小秘密,所以說“蘇軾終是愛君”。但是僅僅閱讀詞作,而不了解內情的讀者可能絞盡腦汁也看不到這一層。
3、俞陛云的看法
另外,俞陛云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給了另一個解釋:
瓊樓玉宇二句,以高危自警,即其增子由早退為戒之意,上清雖好,不如戢影人間也......全篇若云鵬天馬,一片神行。
俞陛云和宋神宗的理解不同,他認為蘇軾是在勸自己的弟弟,官階越高越危險,不如早一點歸隱山林,舍上清而藏蹤跡于人間。
4、周振甫的評價
同一段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里有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的區別,一個明白無誤,一個聯想多端。
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也評價了講了這兩個例子。他認為俞陛云的看法有誤,蘇軾應該沒有勸弟弟隱退的意思,并且引用了蘇軾其他的作品加以說明。
不過周振甫認同俞陛云后面的評價“若云鵬天馬,一片神行。”說這也是空靈蘊藉的意思。
二、白石道人的清虛騷雅也是空靈
南宋文學家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他不僅能作詩填詞,本人還精通樂理,能夠自己創作曲調。例如著名的《暗香》、《疏影》都是他自己作詞作曲。只不過不知道他的歌藝如何,那個時代好像都是寫好詞交給歌女演唱,不過他肯定是能夠演奏樂器的。
當年姜夔在拜訪范成大,在那里創作了《暗香》、《疏影》后,范成大立即安排歌女演唱,一高興還把歌女小紅贈給了姜白石。兩個人乘舟歸湖州(今屬浙江)路過垂虹橋時,一個唱歌一個吹簫,姜夔還寫了一首詩記錄此事,《過垂虹》 :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姜夔的詞作,一直被認為體現了清虛騷雅、空靈蘊藉的特點。下面這首《點絳唇 其一 丁未冬過吳松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關于這首詞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專門評價過:
白石長調之妙,冠絕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點絳唇》一闋,通首只寫眼前景物,至結處云:“今何許?
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感時傷事,只用“今何許”三字提倡,“憑闌懷古”下,僅以“殘柳”五字詠嘆了之,無窮哀感,都在虛處。令讀者吊古傷今,不能自止,洵推絕調。
這首詞和蘇軾水調歌頭類似,通篇不點破本意。陳廷焯說他“只寫眼前景物”。上闋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是典型的擬人手法。山不清苦,也不懂商略。把人的感情與活動,用景物表達出來便有詩意,如果只寫成人物就索然無味了。
天隨子是晚唐詩人陸龜蒙,姜夔與他同是布衣,因此有學習其高隱的想法。但是下闋忽然反問:“今何許?“轉為感時傷事,引出遐想。而“無窮哀感,都在虛處。”并沒有明確點破為何哀感。
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與辛棄疾《摸魚兒》的結句同一意境:“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 姜夔用”殘柳參差舞“來表達,從而引發對于南宋國運的擔憂,這是詩人哀感的源頭。因為沒有點破,而用寫景表達,所以顯得空靈蘊藉、清虛高雅。
三、什么是空靈?
宋神宗從蘇軾《水調歌頭》中讀出了”終是愛君“的秘密,陳廷焯也從姜夔《點絳唇》看到了對于國運的無窮哀感。無論作者是否真有此意,并不妨礙讀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遐想。
所謂空靈,指靈活而無法捉摸。詩詞的空靈,則是”都在虛處“,不點破本意,往往以寫景詠物來代替作者的真實情感。
因為空靈,所以也容易產生不同的理解。對于作者而言,功力高深者可游刃有余地隨意雕鏤辭章,可以讓您理解得很清楚,也可以讓你感覺模糊不確定。
姜夔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包括后來的王沂孫、周密等人的詠物詞都繼承了這種特點。詞人有意不把意思說明白,因此也常常有”隔“的感覺。
姜夔的《齊天樂》寫蟋蟀,背后仍舊是寄托了家國之憂。
庾郎先自吟愁賦,凄凄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
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這首詞通篇寫景詠物,仍舊不點破本意,通篇彌漫著淡淡的哀愁。
結束語
詩人用這種手法,有時是為了表現出一種發散思維的意境,有時候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例如處于宋末元初的詞人王沂孫,他的很多詠物詞作不敢明顯表達出故國之思。
綠槐千樹西窗悄,厭厭晝眠驚起。飲露身輕,吟風翅薄,半翦冰箋誰寄。凄涼倦耳。漫重拂琴絲,怕尋冠珥。短夢深宮,向人猶自訴憔悴。
殘虹收盡過雨,晚來頻斷續,都是秋意。病葉難留,纖柯易老,空憶斜陽身世。窗明月碎。甚已絕余音,尚遺枯蛻。鬢影參差,斷魂青鏡里。《齊天樂·蟬》王沂孫
空靈蘊藉,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不離不即、捉摸不透、含蓄無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