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4日,我應蘇州工業園區文萃小學的邀請,圍繞該校體驗式積極品質培育課程體系的設計、實施與評價,在該校進行了一天的指導與學習。該校富有創造性的課程開發與實施實踐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一天的交流緊張有序,收獲滿滿。
8點30分,我和楊春芳校長、負責教科研的劉潔老師以及該校部分教師聽了施麗老師的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主題是生命教育。施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她的課堂駕馭能力強,教學富有親和力。更為重要的是,本節課凸顯了該校體驗式積極品質教學的核心理念,以四個體驗活動貫穿課堂,學生參與度融入度較高。但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缺憾的藝術。這節課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第一,課堂教學活動多,密度大,導致嚴重拖堂,超時了15分鐘。
第二,課堂教學的開放性不夠,體驗活動都是教師領著做,教師說得多,做得多,影響了學生的深度體驗,在體驗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一定要改變,即從教師變為教練,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關于這一點《體驗式學習》這本書中有精彩的陳述。在下午評課時,我提出了一種思路,以第一個體驗活動為例,教師不妨將四個問題一次性拋出來,而后讓學生分組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展示。
第三,要關注全體學生尤其是弱勢學生。心理健康課尤其要關注生命。
聽課之后,我和楊校長、劉潔老師以及其他幾個學科組長進行了座談,主要請他們談了學校體驗課程實施和評價中遇到的問題。具體見討論記錄。
下午1點,討論繼續進行。我首先領著大家做了一個“翻手掌”的游戲,而后結合大家的游戲體驗點評了該校的課程設計并給予了充分肯定。其中施麗老師從“翻手掌”游戲中得出的“學習需要試錯”的感悟與體驗課程的理念高度契合。
之后,我結合“教學評的一致性”講座的PPT,介紹了體驗課程評價中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第一,如何利用交流式評價增加學科教學的體驗性,其中重點介紹了叫答、候答、理答的藝術。
第二,如何利用表現性評價引領體驗性課程的實施。在這一環節,我主要結合語文、數學兩個學科的幾個具體例子介紹了表現性評價的要素以及它對課程的作用。語文學科介紹的是日本的《生活作文》和美國的作文教學。數學學科主要介紹了美國的一節數學課。在講述的過程中,我也主要生成了兩個新的想法。一是體驗課程與其他的課程的核心區別在于后者特別強調學習者要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踐中去,即“學以致用”,如美國的作文教學就特別注重發表環節的設計和實施,這是中美寫作教學最大的區別。在科爾布的體驗教學圈模型中,就強調了應用到具體實踐這一個環節。由此,文萃小學體驗課程實施的理論應該有兩個,即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科爾布的體驗教學圈理論。形成一個教學模型恐怕也應該是該項課題需要完成的成果之一。之后推薦了幾本書。
最后,針對該校亟待解決的學期末七色花小公民評價的問題,我和學科組長們進行了深度交流。在一番論證甚至是論辯之后,我建議該校的在評價方面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要注意證據收集的三種方法——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案例描述,使讓不同類型的數據三角互證,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數據的說服力。
第二,評價要注意化繁為簡,要將評價的過程變成學生展示過程和體驗過程。
第三,不要將六大品質與各個學科一一對應。從目前國際普遍關注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來看,也不是說核心素養的每個要素都要體現在每個學科中,而是某個學科只負責其中一個或幾個要素。所以建議七色花小公民評價活動要打破學科壁壘,讓各學科教師與學生代表、家長聯合組成評審小組,由學生提出申請,準備材料,展示答辯,最終確定獎勵對象。之前學校提供的七色花小公民評價表體現了教師的課程智慧和創造性,其價值在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檢核表,但是這只是一個評價的骨架,還需要學生、家長、教師共同來補充血肉,這些自述和表達既可以為課程實施效果提供證據,也為課題結題提供了豐富有力的數據。